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

杜牧

远风南浦万重波,未似生离别恨多。
楚管能吹杨柳曲,吴姬争唱竹枝歌。
金钗横处绿云乱,玉箸凝时红粉和。
待得枚皋相见日,自应妆镜老蹉跎。

拼音

Yuǎn fēng nán pǔ wàn chóng bō,wèi sì shēng lí bié hèn duō。
Chǔ guǎn néng chuī yáng liǔ qǔ,wú jī zhēng chàng zhú zhī gē。
Jīn chāi héng chù lǜ yún luàn,yù zhù níng shí hóng fěn hé。
Dài dé méi gāo xiāng jiàn rì,zì yīng zhuāng jìng lǎo cuō tuó。

注释

  1.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典出《楚辞》)
  2. 楚管:楚地竹制乐器
  3. 杨柳曲:乐府《折杨柳》曲
  4. 竹枝歌:巴蜀民歌
  5. 金钗横:发饰散乱状
  6. 玉箸:喻眼泪
  7. 枚皋:汉代辞赋家(代指刘秀才)

译文

南浦远风吹动万重波浪,
不及生生离别的怨恨深长。
楚管犹能吹奏《折杨柳》,
吴姬争相吟唱《竹枝歌》。
金钗斜坠时青丝散乱,
玉箸凝泪处红妆模糊。
待到枚皋(刘秀才)重逢之日,
妆镜前应已蹉跎了年华。

背景

此诗作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杜牧42岁任池州刺史时。记录秀才与官妓的离别场景,反映中晚唐士妓交往的文化现象。

赏析

  1. 艺术特色:
  • 典故叠用:南浦/枚皋的时空纵深
  • 音乐叙事:楚管/吴姬的声景对照
  • 细节特写:金钗/玉箸的情感符号
  • 时间预言:”老蹉跎”的未来投射
  1. 思想内涵:
  • 社会观:对官妓制度的客观呈现
  • 情感观:对离别痛苦的深刻认知
  • 性别观:女性青春易逝的悲剧意识
  • 审美观:艳色(红粉)与哀情(玉箸)的融合

评价

  1. 宋代刘辰翁《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
    “‘老蹉跎’三字,刺骨锥心。”
  2.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
    “五十六字,一部《士妓离别录》。”
  3.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
    “结句见风人之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