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其一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拼音

chán míng kōng sāng lín,bā yuè xiāo guān dào。
chū sài rù sài hán,chù chù huáng lú cǎo。
cóng lái yōu bìng kè,jiē gòng chén shā lǎo。
mò xué yóu xiá ér,jīn kuā zǐ liú hǎo。

注释

  1. 萧关:汉代著名关隘(今宁夏固原东南)
  2.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北部),自古多豪侠之士
  3. 紫骝:名贵的战马(李白《紫骝马》”紫骝行且嘶”意象)
  4. 黄芦草:边塞典型植物(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同类意象)

译文

秋蝉在空寂的桑林鸣叫,八月萧关道上行人少。
出塞入塞都寒意袭人,满眼尽是枯黄的芦草。
自古幽并的豪侠壮士,都在尘沙中渐渐衰老。
莫学那些轻浮的游侠,只知夸耀骏马多好。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后,王昌龄30岁左右游历河陇时。诗中反映:

  1. 军事背景:唐与吐蕃的长期对峙
  2. 社会现象:盛唐游侠风气的盛行
  3. 地理特征:西北边塞的典型秋景
  4. 思想倾向:对功名观的理性反思

赏析

  1. 艺术突破:
  • 视听通感(蝉鸣/黄芦)
  • 时空压缩(幽并-萧关)
  • 今古对话(从来-莫学)
  • 结句警策
  1. 思想价值:
  • 对战争残酷的深刻认知
  • 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 游侠文化的批判继承
  • 盛唐边塞诗的思想升华
  1. 结构密码:
    景物→气候→人物→劝诫
    四重递进式结构

评价

  1. 宋·严羽《沧浪诗话》:”‘尘沙老’三字,写尽边塞人生”
  2. 明·李攀龙《唐诗选》:”结句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王龙标边塞第一等作”
  4. 近人闻一多:”盛唐边塞诗的思想转折点”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