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拼音
Fēng huǒ chéng xī bǎi chǐ lóu,huáng hūn dú shàng hǎi fēng qiū。
Gèng chuī qiāng dí guān shān yuè,wú nà jīn guī wàn lǐ chóu。
注释
- 百尺楼:戍边瞭望台
- 海风:瀚海之风(西北戈壁)
- 羌笛:西北羌族乐器
-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
- 无那:无奈
- 金闺:华美闺房(代指妻子)
译文
城西烽火台的百尺高楼,
黄昏独上迎着瀚海秋风。
又传来羌笛吹奏《关山月》,
无奈想起万里外闺中人的愁绪。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后,王昌龄30岁左右游历河陇边塞时。通过戍卒视角展现战争对家庭的情感撕裂,反映盛唐边塞诗的人文关怀。
赏析
- 艺术特色:
- 空间并置:百尺楼(实)与金闺(虚)的时空对撞
- 声情交融:羌笛曲调与内心愁绪的互文
- 意象叠加:烽火/秋风/笛声/明月的情感符号
- 留白手法:”独上”背后的群体孤独
- 思想内涵:
- 战争观:对战争隐性代价的揭示
- 家庭观:征夫思妇的双向痛苦
- 音乐观:笛声作为情感媒介
- 审美观:悲壮而不衰飒的盛唐气象
评价
- 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
“二十八字,一部《征戍离愁谱》。”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
“‘无那’二字,写尽征人软肋。” -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
“盛唐边塞诗中最人性的闪光。”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