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拼音
yǐn mǎ dù qiū shuǐ,shuǐ hán fēng sì dāo。
píng shā rì wèi mò,àn àn jiàn lín táo。
xī rì cháng chéng zhàn,xián yán yì qì gāo。
huáng chén zú jīn gǔ,bái gǔ luàn péng hāo。
注释
- 临洮:今甘肃岷县,秦长城西起点(《史记·蒙恬列传》载)
- 长城战:指开元二年(714年)唐军与吐蕃的洮河会战
- 黄尘:既指实景又喻历史尘埃(李华《吊古战场文》”黯兮惨悴”意境)
- 蓬蒿:野草(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反衬)
译文
饮马渡过秋日的河水,水寒刺骨风利如刀。
大漠夕阳尚未沉没,昏暗中望见临洮。
当年长城边的激战,都说将士意气高。
古今黄沙依旧弥漫,白骨散乱在野蒿。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后,王昌龄游历陇右时。诗中包含:
- 历史事件:开元初年唐蕃战争
- 地理特征:河西走廊的严酷环境
- 思想倾向:对战争荣耀的祛魅
- 文学传统:延续《诗经·小雅·采薇》的悲悯传统
赏析
- 艺术突破:
- 触觉通感(水寒/风刀)
- 时空叠印(昔日/今古)
- 色彩对照(黄尘/白骨)
- 结句惊心
- 思想价值:
- 解构”意气高”的战争叙事
- 建立”白骨观”的历史认知
- 展现盛唐诗人的批判精神
- 开创边塞诗的悲悯维度
- 结构密码:
现实→回忆→永恒
三重时空结构
评价
- 宋·刘辰翁《王荆公诗注》:”‘白骨蓬蒿’句,可作边塞诗史”
-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末联十字,力透纸背”
-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黄尘白骨之对,具见轮回无常”
- 近人王国维:”最得《国风》哀而不伤之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