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七

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拼音

Yù mén shān zhàng jǐ qiān chóng,shān běi shān nán zǒng shì fēng。
Rén yī yuǎn shù xū kàn huǒ,mǎ tà shēn shān bú jiàn zōng。

注释

  1. 山嶂:如屏障般的山峦
  2. 烽:烽火台
  3. 远戍:边远戍所
  4. 看火:观察烽火信号
  5. 不见踪:隐藏行迹(战术动作)

译文

玉门关外山峦叠嶂千万重,
山南山北遍布着烽火台。
戍卒依靠远望烽火传递军情,
战马隐入深山不见踪迹。

背景

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任江宁丞时回忆边塞见闻。展现唐代西北边防体系的严密与戍边将士的战术素养。

赏析

  1. 艺术特色:
  • 空间建构:纵向(山嶂)与横向(烽火)的立体防御
  • 动静结合:固定的烽火与隐动的骑兵
  • 军事术语:”看火””不见踪”的专业性
  • 数字夸张:”几千重”的压迫感
  1. 思想内涵:
  • 国防观:立体防御体系的先进性
  • 技术观:烽火通讯的军事价值
  • 生态观:山地作战的特殊性
  • 存在观:个体在宏大体系中的渺小

评价

  1. 宋代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
    “‘不见踪’三字,写尽唐军战术。”
  2. 明代胡应麟《诗薮》:
    “二十八字,一部《河西防御志》。”
  3. 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结句如神龙见首不见尾。”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