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拼音
fēng lín yǐ chóu mù,chǔ shuǐ fù kān bēi。
bié hòu lěng shān yuè,qīng yuán wú duàn shí。
注释
- 张四:友人名,排行第四(唐人习惯以排行相称)
- 枫林:楚地典型秋景(《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 楚水:泛指长江中游水系(王昌龄时任江宁丞,辖属楚地)
- 清猿:三峡特有猿类(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枫林已染上暮秋的愁绪,楚水更添别离的伤悲。
别后唯有冷山孤月相伴,清厉猿鸣将断续无时。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秋,王昌龄在江宁丞任上。诗中包含:
- 地理坐标:唐代江宁(今南京)周边的楚地景观
- 季节特征:江南暮秋的典型物候
- 情感原型:楚辞”悲秋+离别”的双重传统
- 文人交往:盛唐地方官员的送别常态
赏析
- 艺术特色:
- 视听交响(枫林/猿鸣)
- 冷暖对照(愁暮/冷月)
- 时空延展(别时/别后)
- 结句悠长
- 情感表达:
- 楚地秋景的心理投射
- 别后孤寂的悬想预设
- 猿鸣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 盛唐贬谪文学的地方书写
- 结构密码:
即景寓情→空间渲染→时间延伸
三重情感架构
评价
-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清猿无断时’五字,不减《巴东三峡歌》”
- 明·陆时雍《唐诗镜》:”二十字中,楚声楚调俨然”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结句即’猿鸣三声’意,而更觉悠远”
- 近人傅璇琮:”盛唐楚地送别诗的典范”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