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武陵太守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拼音

zhàng jiàn xíng qiān lǐ,wēi qū gǎn yī yán。
céng wéi dà liáng kè,bù fù xìn líng ēn。

注释

  1. 武陵太守:唐代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
  2. 大梁客:战国魏国门客(王昌龄自比侯嬴,典出《史记·魏公子列传》)
  3. 信陵:信陵君魏无忌(借指武陵太守)
  4. 仗剑:唐代文人佩剑风尚(《开元礼》载官员剑珮制度)

译文

持剑远行千里之遥,微贱之躯敢陈衷言。
曾作大梁门下之客,绝不辜负信陵君恩。

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八载(749年),王昌龄贬龙标尉途经武陵时。诗中包含:

  1. 历史典故: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侠义传统
  2. 地理坐标:武陵(唐朗州)至龙标的水路
  3. 身份意识:贬官与地方官的微妙关系
  4. 精神传承:盛唐任侠风气的延续

赏析

  1. 艺术特色:
  • 时空压缩(千里/战国)
  • 身份对照(客/君)
  • 用典自然(大梁/信陵)
  • 结句铿锵
  1. 思想价值:
  • 士人侠义精神的诗化表达
  • 贬谪困境中的自尊宣言
  • 盛唐任侠文化的文学标本
  • 历史人物的人格投射
  1. 结构密码:
    现实行为→精神溯源
    今古对话结构

评价

  1.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不负’二字,千载侠客肝胆”
  2. 明·唐汝询《唐诗解》:”龙标以侯嬴自许,正见其傲兀”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二十字气骨凛然”
  4. 近人闻一多:”盛唐侠文化的诗性结晶”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