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虏已合,一夜几重围。
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
听临关月苦,清入海风微。
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
拼音
Chéng nán lǔ yǐ hé,yī yè jǐ chóng wéi。
Zì yǒu jīn jiā yǐn,néng zhān chū sài yī。
Tīng lín guān yuè kǔ,qīng rù hǎi fēng wēi。
Sān zòu gāo lóu xiǎo,hú rén yǎn tì guī。
注释
- 胡笳:北方游牧民族乐器(汉代传入中原)
- 虏已合:敌军完成合围(”虏”为对北方民族蔑称)
- 金笳:鎏金胡笳(高级军乐器,唐代五品以上将领所用)
- 出塞衣:远征将士的戎装(特指戍边军服)
- 关月:边关冷月(边塞诗常见意象)
- 三奏:三次完整演奏(唐代军乐礼仪)
译文
(散译)
城南敌军已合围,
一夜布下数重包围。
幸有金笳声引导,
泪湿将士征衣归。
边关冷月听来苦,
清音融入海风微。
三度奏响天破晓,
胡人掩泪撤兵回。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王昌龄河西之行期间。取材于唐将张守珪以胡笳退敌的真实战例(《新唐书·张守珪传》),反映唐军对胡文化的吸收运用。
赏析
- 艺术特色:
- 声景交融:笳声(听觉)与关月(视觉)的多维描写
- 时空压缩:从”一夜围”到”高楼晓”的战役进程
- 文化反讽:用胡乐退胡兵的战略智慧
- 情感反差:刚烈战事与柔情乐声的碰撞
- 思想内涵:
- 军事观:”以夷制夷”的边防策略
- 文化观:胡汉交融的积极意义
- 人性观:音乐唤醒的共同情感
- 审美观:悲壮与柔美的对立统一
评价
-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
“‘掩涕归’三字,写尽音声化戎之妙。” - 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
“二十八字,一部《胡笳破阵乐》。” -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
“盛唐边塞诗中最富文化张力的杰作。”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