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逢柏梁故,共谒聪公禅。
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
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
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
拼音
xīn féng bǎi liáng gù,gòng yè cōng gōng chán。
shí shì wú rén dào,shéng chuáng jiàn hǔ mián。
yīn yá cháng bào xuě,kū jiàn wéi shēng quán。
chū chù suī yún yì,tóng huān zài fǎ yán。
注释
- 柏梁故:柏梁台故交(汉代柏梁台为文人雅集之所)
- 法筵:讲经法会(《维摩诘经》”法筵清众”)
- 绳床:藤制禅座(《景德传灯录》”绳床瓦钵”)
- 生泉:枯涧涌泉(《高僧传》”慧远杖锡泉涌”)
译文
喜逢柏梁台故友,同拜聪公参禅机。
石室清幽人迹绝,绳床空见虎安栖。
背阴崖壁长积雪,干涸涧底忽涌泉。
仕隐之路虽相异,法筵共悟同欢喜。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反映:
- 文学传统:柏梁台唱和的当代回响
- 宗教实践:盛唐禅宗”农禅并重”制度
- 地理特征:终南山垂直气候带现象
- 思想转型:由”吏隐”向”禅悦”的转变
赏析
- 艺术突破:
- 今古呼应(柏梁/法筵)
- 生态奇观(雪崖/灵泉)
- 政教调和(出处/同欢)
- 结句圆融
- 禅悟层次:
故交重逢→禅室奇景→自然示现→法喜同证
四重修行境界 - 核心意象系统:
- “绳床虎眠”的禅定符号
- “雪涧泉涌”的佛法隐喻
- “法筵同欢”的宗教体验
评价
- 宋·释惠洪《林间录》:”‘虎眠’句可入《传灯》公案”
- 明·钟惺《唐诗归》:”后二句即摩诘’薄暮空潭曲’意”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四十字中具儒释道三昧”
- 近人汤用彤:”盛唐三教融合的诗学典范”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