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冥孤云去,终当暮归山。
志士杖苦节,何时见龙颜?
拼音
qīng míng gū yún qù,zhōng dāng mù guī shān。
zhì shì zhàng kǔ jié,hé shí jiàn lóng yán?
注释
- 青冥:苍穹(《楚辞·九章》”据青冥而摅虹兮”)
- 苦节:坚守节操(《周易》”苦节不可贞”反用)
- 龙颜:帝王仪容(《史记》”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 杖:持(《礼记》”五十杖于家”引申义)
译文
孤云飘向青天外,终将日暮归远山。
志士秉持苦节志,何时得见圣君颜?
背景
此二句作于天宝三载(744年),反映:
- 政治环境:天宝初年言路渐塞
- 天文观测:唐代对云气运动的认知
- 士人心理:谏官群体的期待焦虑
- 意象传统:云山喻仕隐的文学传承
赏析
- 艺术特色:
- 比兴双关(孤云/志士)
- 时空隐喻(朝去/暮归)
- 问答结构(设问见志)
- 对仗工稳(青冥/暮山)
- 情感结构:
云起兴象→宦游喻示→节操自持→君臣期冀
四重意脉递进 - 核心意象:
- “孤云”的羁宦符号
- “暮山”的精神归宿
- “龙颜”的政治理想
评价
-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暮归山’三字,含不尽宦游滋味”
- 明·陆时雍《唐诗镜》:”二十字中具《离骚》’荃不察’之旨”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王龙标谏官诗骨鲠处,正在此等句”
- 近人傅璇琮:”盛唐监察官员心态的诗史切片”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