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寺赞公房四首 其一

杜甫

dà yún sì zàn gōng fáng sì shǒu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

xīn zài shuǐ jīng yù, yī zhān chūn yǔ shí.
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时。
dòng mén jǐn xú bù, shēn yuàn guǒ yōu qī.
洞门尽徐步,深院果幽期。
dào fēi kāi fù bì, zhuàng zhōng zhāi jí zī.
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
tí hú cháng fà xìng, yǐn shí guò fú shuāi.
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
bǎ bì yǒu duō rì, kāi huái wú kuì cí.
把臂有多日,开怀无愧辞。
huáng lí dù jié gòu, zǐ gē xià fú sī.
黄鹂度结构,紫鸽下罘罳.
yú yì huì suǒ shì, huā biān xíng zì chí.
愚意会所适,花边行自迟。
tāng xiū qǐ wǒ bìng, wēi xiào suǒ tí shī.
汤休起我病,微笑索题诗。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详情介绍

①大云寺:即大云经寺,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朱雀街南,怀远坊之东南隅。赞公:僧人,未详其人。诗题下作者自注:武后幸光明寺,沙门宣政进大云经,中有女主之符,因改为大云经寺。
②水精域:不染尘埃的净土,指寺庙。
③洞门:指门都在一条中轴线上,望之如洞。
④果:果然。幽期:心里的期约。
⑤到:一作“倒”。扉:门。一作“屣”,一作“履”。
⑥撞钟:僧家吃饭,撞钟为号。
⑦醍(tí)醐(hú):从酥酪中提出的油。佛教用以比喻能引导教化众生成佛的一乘教义。这里是双关语,可指最美之味。佛经云:“譬如世间从牛出乳,从乳出酪,酪出生酥,从此生酥,出于熟酥,复从熟酥出于醍醐。于是种种牛请味中,醍醐最上,胜妙第一。”(唐玄奘译《大正藏·本事经》)
⑧饮:一作“饭”。过扶衰:指相待礼仪有加。
⑨把臂:握人手臂,表示关系亲密。
⑩开怀:坦露心胸。无愧辞:诚信而没有言不由衷的话。
⑪鹂:一作“莺”。结构:房舍,指赞公房。
⑫罘(fú)罳(sī ):古代设在屋檐或窗上以防鸟雀的金属网或丝网。一作“芳菲”。
⑬愚:一作“芳”。
⑭汤休:南朝刘宋时沙门惠休,本姓汤。善属文,辞采绮艳,与鲍照交往甚密。武帝(刘骏)命之还俗,官至扬州从事史。此借以比赞公。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这组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徳二载(757年)春,当时杜甫被困于安史乱军占领下的长安。时局的动荡,以及饥饿的威逼,使杜甫身心备受摧残。战乱年代最渴望安宁,恰逢此时大云寺填补了这项空缺,为他提供了一方净土。大云寺在朱雀街远坊东南角。由于城内风声紧张,杜甫为避风险,来到大云寺。大云寺住持僧赞公对他很友善,对他热情款待,并留他在寺里住宿,供饮食,送履巾,照顾得无微不至。杜甫深为感动,就写了这组诗表示感谢。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这组诗写大云寺中之情事,表达了诗人与当时相知的僧俗友人的情谊,反映了诗人陷贼、困居长安的一个生活侧面。

这四首诗描绘了大云寺的宁静。这里庭院幽胜,别有洞天。春雨时节,黄鹂穿梭于檐柳间,紫鸽上下于殿宇前。风吹井芹,清新可爱;雨泻翠竹,依依可赏。置身此处,宗教的“高卧放任”“忘情为修”的宁静自得也对世人的生活意趣有一定的感染,使他们进入佛寺,置身清凉世界,而暂忘喧扰。在寺中“心清闻妙香”的独特体验,恬淡悠然的喜悦,的确使得杜甫感到幽居的魅力。从他后来在秦州寻置草堂来看,此时所言的“艰难世事迫,隐遁佳期后”也是颇为真诚的。

明代王嗣奭《杜臆》:公诗人,意适行迟,诗兴动矣。赞会其意,故“微笑索题”,景况殊妙。“起我病”,谓有好诗之癖。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此初过寺中而记其胜概。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斋及兹”,适然初款。“醍醐”“饮食”,特设矣,正述“多日”“开怀”时。仇即指及兹之斋,非是。但“开怀”自有心心相契处。吴论云“开怀享食”,陋甚。“意会”“行迟”,赞公同步,与前“徐步”“幽期”各别。结亦有神,一往幽微,尽入拈花一笑也。钟惺曰:“诗有一片幽润灵妙之气,浮动笔端”。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