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
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
拼音
hán yè sī yǒu sān shǒu·qí yī
jiǔ bié qīn huái bào,tā xiāng biàn róng sè。
yuè xià tiáo míng qín,xiāng sī cǐ hé jí。
注释
- 侵怀抱:侵入胸怀,指思念之情萦绕于心
- 变容色:容颜改变,指因思乡而憔悴
- 调鸣琴:弹奏琴曲
- 何极:哪有尽头
译文
久别的思念萦绕心怀,他乡漂泊改变了容颜。
月下独自抚弄琴弦,这相思之情何时才是尽头?
背景
此诗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冬,是王勃被贬后漂泊异乡时所作。组诗共三首,此为其一。当时王勃远离亲友,独自在蜀地过着孤寂的贬谪生活。寒夜月色中,诗人抚琴寄怀,将对亲友的思念化为诗句,体现了初唐文人深厚的情谊观。
赏析
- 艺术特色:
- 时空交织:久别的时间与他乡的空间相呼应
- 视听结合:视觉的月色与听觉的琴声交融
- 情感递进:从外貌变化到内心相思的深入
- 设问作结:以问句强化情感的无限性
- 情感脉络:
- 前两句写久别他乡的生理变化
- 后两句写月下抚琴的心理活动
- 全诗由外及内,层层深入
- 诗学价值:
- 开创了月夜思友的抒情模式
- 发展了琴意象的情感内涵
- 体现了初唐五绝的凝练特质
评价
- 明代胡应麟《诗薮》:”‘相思此何极’五字,写尽天涯游子之情,含蓄不尽。”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王勃此作,已具盛唐气格,月色琴心,俱臻妙境。”
-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将六朝诗的精致与初唐的新鲜感完美结合。”
- 钱钟书《谈艺录》:”‘月下调鸣琴’之意象,下启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之境。”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