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
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拼音
dēng chéng chūn wàng
wù wài shān chuān jìn,qíng chū jǐng ǎi xīn。
fāng jiāo huā liǔ biàn,hé chù bù yí chūn。
注释
- 物外:世俗之外,指超脱尘世的境界
- 景霭:日光与云气
- 芳郊:花草芬芳的郊野
- 宜春:适宜春天,暗指春色无处不在
译文
超脱尘世,山川显得格外亲近,雨后初晴,天光云影焕然一新。
芬芳的郊野处处花红柳绿,哪里不是最宜人的春色呢?
背景
此诗作于唐高宗咸亨年间(670-674年),是王勃登临城楼眺望春景所作。当时诗人或已从仕途失意中走出,以超然的心态欣赏自然美景。诗中”物外””宜春”的表述,既是对眼前春景的赞美,也暗含诗人豁达开朗的心境转变。
赏析
- 艺术特色:
- 视角独特:以”物外”视角观照自然
- 色彩明丽:”晴初””花柳”的春日色调
- 意境开阔:展现无边春色的壮阔画面
- 语言清新:质朴自然而不失典雅
- 情感脉络:
- 前两句写登高所见
- 后两句抒赞叹之情
- 全诗由远及近,由景入情
- 诗学价值:
- 发展了登高题材的抒情维度
- 开创了全景式春景的描写方式
- 体现了初唐五绝的成熟技巧
评价
- 明代胡应麟《诗薮》:”‘何处不宜春’五字,写尽无边春色,已开盛唐先声。”
- 清代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王勃此作,气象开阔,正是初唐向盛唐过渡之作。”
-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将六朝山水诗的精致与初唐的新鲜感完美结合。”
- 钱钟书《谈艺录》:”‘物外山川近’之意境,下启王维’行到水穷处’之句。”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