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年光促,中川兴绪遥。
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
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
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拼音
shàng sì fú jiāng yàn yùn dé yáo zì
shàng sì nián guāng cù,zhōng chuān xìng xù yáo。
lǜ qí shān yè mǎn,hóng xiè piàn huā xiāo。
quán shēng xuān hòu jiàn,hóng yǐng zhào qián qiáo。
jù bēi chūn wàng yuǎn,jiāng lù jī bō cháo。
注释
- 上巳:农历三月三日,古代重要节日
- 年光促:春光短暂
- 中川:江中
- 兴绪:游兴情致
- 红泄:红花飘落
- 遽:突然
译文
上巳节的春光如此短暂,江上泛舟的兴致却飘向远方。
满山绿叶已长得齐整,片片红花却开始凋零。
后涧传来喧闹的泉声,前桥映照着彩虹的光影。
忽然悲伤地眺望远方春景,只见江路上堆积着波涛浪潮。
背景
此诗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是王勃与友人在长江泛舟时的即景之作。当时采用分韵赋诗的形式,王勃分得”遥”字韵。诗中通过上巳春景的描写,既展现了节日的欢愉,又暗含春光易逝的感慨,反映了诗人敏锐的时令感受。
赏析
- 艺术特色:
- 色彩对比:”绿齐”与”红泄”的鲜明对照
- 动静结合:泉声之闹与虹影之静
- 空间转换:由山叶到江路的视野推移
- 情感转折:从”兴绪遥”到”遽悲”的起伏
- 情感脉络:
- 首联点明时令与游兴
- 颔联描绘山间春色
- 颈联刻画水边景致
- 尾联抒发望远之悲
- 诗学价值:
- 发展了上巳题材的抒情维度
- 开创了分韵诗的新境界
- 体现了初唐五律的成熟技巧
评价
- 明代胡应麟《诗薮》:”‘遽悲春望远’五字,写尽物候变迁之感,含蓄不尽。”
- 清代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王勃此作,已具盛唐气象,’虹影照前桥’句尤妙。”
-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将六朝诗的精致与初唐的新鲜感完美结合。”
- 钱钟书《谈艺录》:”‘江路积波潮’之意象,下启杜甫’江湖多风波’之句。”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