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星违旅馆,乘月戒征俦。
复嶂迷晴色,虚岩辨暗流。
猿吟山漏晓,萤散野风秋。
故人渺何际,乡关云雾浮。
拼音
qīn xīng wéi lǚ guǎn,chéng yuè jiè zhēng chóu。
fù zhàng mí qíng sè,xū yán biàn àn liú。
yuán yín shān lòu xiǎo,yíng sàn yě fēng qiū。
gù rén miǎo hé jì,xiāng guān yún wù fú。
注释
- 侵星:拂晓时分,星星未退。
- 征俦(zhēng chóu):同行的旅伴。
- 复嶂:重叠的山峰。
- 虚岩:空寂的山崖。
- 山漏晓:山中滴水声如更漏,暗示天将亮。
- 萤散:萤火虫在秋风中消散,点明季节。
- 渺何际:遥远无踪影。
译文
拂晓时离开旅馆,借着月光催促旅伴启程。
重叠的山峦隐没了晨光,幽暗的岩缝中传来流水声。
猿啼伴着山间滴水声迎来破晓,萤火虫在秋风中四散飘零。
故人远在何方?故乡的城关被云雾笼罩难寻踪影。
背景
此诗作于王勃漫游巴蜀时期(约669年),友人陆某(陆四)同行。王勃因仕途失意(曾因《斗鸡赋》被逐出沛王府),寄情山水,诗中既有羁旅孤寂,亦含对仕途的隐忧。
赏析
- 意象运用:
- 以“侵星”“乘月”突出早行之艰辛,营造清冷意境。
- “复嶂”“虚岩”写蜀道险峻,暗喻人生坎坷。
- “猿吟”“萤散”以声、光反衬山野空寂,烘托孤独。
- 情感表达:
- 尾联“故人渺”“乡关浮”双关故友离散与仕途迷茫,体现王勃“沉郁中有豪气”的风格。
- 对仗工稳:
- 中二联严格对仗,“迷晴色”对“辨暗流”,“山漏晓”对“野风秋”,体现初唐律诗成熟技巧。
评价
-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王勃诗“气象浑成,开盛唐先声”,此诗可见一斑。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其“写景幽峭,结句情深”,点出王勃融情于景的特长。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