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
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拼音
jīn tú lín jù hè,cūn yǔ jià wēi cén。
yàn jué tān shēng yǐn,fēng jiāo shù yǐng shēn。
jiāng tóng mù lǐ jí,shān nǚ yè tiáo zhēn。
cǐ shí gù xiāng yuǎn,níng zhī yóu zǐ xīn。
注释
- 津涂:渡口的道路
- 巨壑:巨大的山谷
- 危岑:高峻的山峰
- 堰绝:堤坝阻断
- 理楫:整理船桨
- 调砧:捣衣
- 宁知:怎知
译文
渡口小路紧邻深谷,村舍建在高峻山崖。
堤坝阻断滩声隐没,晚风交织树影幽深。
江边童子傍晚整理船桨,山中女子夜间捣洗衣裳。
此时故乡多么遥远,谁能理解游子的心情。
背景
此诗作于王勃漫游巴蜀时期(约668-670年)。当时王勃因《斗鸡檄》事件被逐出沛王府,开始了漂泊生涯。诗中描写的深湾夜宿场景,既展现了巴蜀山水的险峻风貌,又抒发了诗人羁旅漂泊的孤寂之情,体现了初唐文人漫游求仕的生活状态。
赏析
- 结构特点:采用典型的五律结构,首联写景,颔联深化环境描写,颈联转入人物活动,尾联抒情,章法严谨。
- 艺术手法:
- 对仗工整:”津涂”对”村宇”,”江童”对”山女”,体现律诗规范
- 动静结合:滩声、风声与静态的树影形成对比
- 视听交融:既有视觉的”树影深”,又有听觉的”滩声隐”
- 情感表达:通过”故乡远””游子心”的直抒胸臆,将个人漂泊的孤独感与对家乡的思念融为一体。
评价
-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价:”子安五言,骨气翩翩,已开盛唐门户。”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王勃诗虽存齐梁体格,而兴象宛然,渐入唐调。”
- 现代学者认为此诗体现了初唐诗歌由六朝绮丽向盛唐气象过渡的特征。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