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佛迹寺

王勃

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趾馀。
年长金迹浅,地久石文疏。
颓华临曲磴,倾影赴前除。
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

拼音

lián zuò shén róng yǎn,sōng yá shèng zhǐ yú。
nián zhǎng jīn jì qiǎn,dì jiǔ shí wén shū。
tuí huá lín qū dèng,qīng yǐng fù qián chú。
gòng jiē líng gǔ yuǎn,é shì huà chéng xū。

注释

  1. 莲座:佛像的莲花宝座
  2. 神容俨:佛像庄严的容貌
  3. 圣趾馀:佛陀圣迹的残留
  4. 金迹:佛像上的金漆痕迹
  5. 石文:石刻经文
  6. 颓华:凋落的花瓣
  7. 曲磴:曲折的石阶
  8. 前除:寺前的台阶
  9. 陵谷:比喻世事变迁
  10. 化城:佛教用语,指幻化的城池

译文

莲花座上佛像庄严,松崖间残留着佛陀圣迹。
岁月流逝金漆变淡,年代久远石刻模糊。
凋落的花瓣飘向石阶,倾斜的影子洒落寺前。
共同感叹世事变迁,忽然看破红尘虚幻。

背景

此诗作于王勃游历江南佛寺期间(约669年)。当时王勃因仕途受挫,寄情山水佛寺。诗中既描写了佛寺的庄严景象,又抒发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悟,体现了初唐文人佛道思想交融的特点。

赏析

  1. 意象特征:
  • 佛教意象:”莲座””化城”体现佛教思想
  • 时间意象:”年长””地久”突出历史沧桑
  • 自然意象:”松崖””颓华”营造空寂氛围
  1. 艺术手法:
  • 对仗工整:”莲座”对”松崖”,”年长”对”地久”
  • 时空转换:从具体景物到抽象感悟
  • 以景喻理:通过景物描写阐发佛理
  1. 情感表达:
  • 前六句写景铺垫
  • 后两句抒情升华
  • 展现由实景观察向哲理思考的深化

评价

  1.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子安此诗,熔铸佛理而不露痕迹。”
  2.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结句’化城虚’三字,最得佛教空观要义。”
  3. 现代学者认为此诗是初唐佛教诗歌的代表作,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文学表达。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