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琴尊唯待处,风月自相寻。
拼音
yě kè sī máo yǔ,shān rén ài zhú lín。
qín zūn wéi dài chù,fēng yuè zì xiāng xún。
注释
- 野客:山野之人,诗人自指
- 茅宇:茅草屋
- 山人:隐居山林的士人
- 琴尊:琴与酒器,代指文人雅趣
- 风月:清风明月,指自然美景
译文
我这山野之人思念茅屋,隐居的朋友钟爱竹林。
只需备好琴与酒杯,清风明月自会来相寻。
背景
此诗作于王勃隐居巴蜀时期(约669-670年),是赠予隐士友人李十四的组诗第一首。诗中通过描写隐逸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朴素自然的向往,反映了初唐文人”仕隐两兼”的思想特征。
赏析
- 意象特征:
- 居所意象:”茅宇””竹林”展现隐逸环境
- 器物意象:”琴尊”体现文人雅趣
- 自然意象:”风月”象征高洁情怀
- 艺术手法:
- 对仗工整:”野客”对”山人”,”思”对”爱”
- 拟人手法:”风月自相寻”赋予自然以灵性
- 以简驭繁:二十字勾勒完整隐逸图景
- 情感表达:
- 前两句直陈志趣
- 后两句升华境界
- 展现物我交融的隐逸之乐
评价
- 明代陆时雍《诗镜》评:”子安小诗,最得隐逸真趣。”
- 清代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称:”‘自相寻’三字,尽显风雅天性。”
- 现代学者认为此诗体现了初唐隐逸诗向盛唐山水田园诗的过渡。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