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 yún sì zàn gōng fáng sì shǒu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
tóng ér jí jǐng huá, guàn jié píng shàng shǒu.
童儿汲井华,惯捷瓶上手。
zhān sǎ bù rú dì, sǎo chú shì wú zhǒu.
沾洒不濡地,扫除似无帚。
míng xiá làn fù gé, jì wù qiān gāo yǒu.
明霞烂复阁,霁雾搴高牖。
cè sāi bèi jìng huā, piāo yáo wěi chí liǔ.
侧塞被径花,飘飖委墀柳。
jiān nán shì shì pò, yǐn dùn jiā qī hòu.
艰难世事迫,隐遁佳期后。
wù yǔ qì shēn xīn, nà néng zǒng qián kǒu.
晤语契深心,那能总箝口。
fèng cí hái zhàng cè, zàn bié zhōng huí shǒu.
奉辞还杖策,暂别终回首。
yāng yāng ní wū rén, tīng tīng guó duō gǒu.
泱泱泥污人,听听国多狗。
jì wèi miǎn jī bàn, shí lái qì bēn zǒu.
既未免羁绊,时来憩奔走。
jìn gōng rú bái xuě, zhí rè fán hé yǒu.
近公如白雪,执热烦何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详情介绍
㉟井华:《本草》: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
㊱捷:一作“健”。上:一作“在”。
㊲濡:沾湿,沾上。
㊳明:一作“晨”。复阁:重迭的楼阁。
㊴霁雾:正在消散的云雾。牖(yǒu):窗户。
㊵侧塞:积满充塞貌。被:覆盖。
㊶飘飖(yáo):摇动,晃动。墀(chí):台阶。一作“阶”。
㊷隐遁:隐居远避尘世。
㊸晤(wù])语:见面交谈。
㊹箝(qián)口:闭口不言。
㊺杖策:拄杖。
㊻泱(yāng)泱:一作“浃浃”。泥污人:此时贼将张通儒,搜罗唐朝官员,逼受伪职,官员多有被污者,“泥污人”喻此。
㊼听听:同“狺狺”,犬吠声。国多狗:国狗喻叛逆者。《左传》:“国狗之瘿,无不噬也。”
㊽绊:一作“寓”。
㊾憩:休息。
㊿执热:谓苦热。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这组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徳二载(757年)春,当时杜甫被困于安史乱军占领下的长安。时局的动荡,以及饥饿的威逼,使杜甫身心备受摧残。战乱年代最渴望安宁,恰逢此时大云寺填补了这项空缺,为他提供了一方净土。大云寺在朱雀街远坊东南角。由于城内风声紧张,杜甫为避风险,来到大云寺。大云寺住持僧赞公对他很友善,对他热情款待,并留他在寺里住宿,供饮食,送履巾,照顾得无微不至。杜甫深为感动,就写了这组诗表示感谢。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这组诗写大云寺中之情事,表达了诗人与当时相知的僧俗友人的情谊,反映了诗人陷贼、困居长安的一个生活侧面。
这四首诗描绘了大云寺的宁静。这里庭院幽胜,别有洞天。春雨时节,黄鹂穿梭于檐柳间,紫鸽上下于殿宇前。风吹井芹,清新可爱;雨泻翠竹,依依可赏。置身此处,宗教的“高卧放任”“忘情为修”的宁静自得也对世人的生活意趣有一定的感染,使他们进入佛寺,置身清凉世界,而暂忘喧扰。在寺中“心清闻妙香”的独特体验,恬淡悠然的喜悦,的确使得杜甫感到幽居的魅力。从他后来在秦州寻置草堂来看,此时所言的“艰难世事迫,隐遁佳期后”也是颇为真诚的。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此记早晨惜别之情意。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