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韦左丞丈(济·天宝七年以韦济为河南尹迁尚书左丞)

杜甫

zèng wéi zuǒ chéng zhàng jì tiān bǎo qī nián yǐ wéi jì wèi hé nán yǐn qiān shàng shū zuǒ chéng
赠韦左丞丈(济·天宝七年以韦济为河南尹迁尚书左丞)

zuǒ xiá pín xū wèi, jīn nián dé jiù rú.
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
xiāng mén wéi shì zài, jīng shù hàn chén xū.
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
shí yì guī qián liè, tiān lún hèn mò jù.
时议归前烈,天伦恨莫俱。
líng yuán huāng sù cǎo, fèng zhǎo jiē hēng qú.
鴒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yǒu kè suī ān mìng, shuāi róng qǐ zhuàng fū.
有客虽安命,衰容岂壮夫。
jiā rén yōu jǐ zhàng, jiǎ zǐ hùn ní tú.
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
bù wèi jīn yú lì, hái lái yè dà wū.
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
suì hán réng gù yù, rì mù qiě chí chú.
岁寒仍顾遇,日暮且踟蹰。
lǎo jì sī qiān lǐ, jī yīng dài yī hū.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
jūn néng wēi gǎn jī, yì zú wèi zhēn wú.
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详情介绍

①左辖:《唐六典》:左右丞,掌管辖省事,纠察宪章。左辖即左丞。
②相门韦氏:韦济的父亲韦嗣立、伯父韦承庆都曾为宰相。
③经术汉臣:汉朝韦贤和儿子韦元成都以经术为相。
④天伦:此指兄弟。韦济有兄名韦恒,先亡。
⑤鴒原:鴒本为水鸟,现在原野,失去常处。喻韦济之兄已死。宿草:指坟上隔年之草。
⑥凤沼:即凤凰池,本为禁苑中的池沼,魏晋以来,将掌管机要的中书省设在禁苑,唐人因以风凰池代指中书省或宰相韦济父祖皆官至宰相,故以“凤沼”期之。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⑦几:老者所凭。杖:老者所扶。《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养衰老,投几杖。”
⑧甲子:此处泛指岁月。
⑨大巫:比喻所仰慕的韦济。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冬,时杜甫在长安。韦济,天宝七载迁尚书左丞入京

此诗赞誉韦济出身相门,为相最宜。自叹穷老不遇,渴望得到韦济的提拔。诗分三段,前二段各八句,后四句为第三段。首段从左丞之职,叙出韦家门第。次段言穷老而受知于韦济。末段有望于韦济之汲引。前半都是称颂的话,后半自叹穷老不遇,渴望对方大力提拔。诗中“衰容岂壮夫”,说自己已经衰老,“家人忧几杖”,说家里的人在急着为他养老作准备。其实,当时他才三十七岁。这不是倚老卖老的随便说说,而是他心灵的真实感觉,他感到自己的确已经衰老了,转眼之间,壮年已经过去。这都是缘于天宝五载(746年)李林甫操纵的骗人的考试。由此可见,这次应诏就选的失败,对杜甫精神上的打击是极其沉重的。他从南到北,四处漫游,满以为一举成名,青云直上,猛不防当头遭此一棒,给打的晕头转向,许久缓不过气来。从此,他把美好的回忆深藏心底,眼下须强打精神,硬着头皮,忍受冷嘲热讽,面对惨淡是人生,奔走于长安富家权贵之门,为将来的出路,为当前的生计而乞求帮助。这就无怪乎他不觉忘了自己的实际年龄,忘了对尊者长辈应有的礼貌,而大发起叹老嗟贫的牢骚了。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