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磴层层上太华,白云深处有人家。
道童对月闲吹笛,仙子乘云远驾车。
恠石堆山如坐虎,老藤缠树似腾蛇。
曾闻玉井金河在,会见蓬莱十丈花。
拼音
è dèng céng céng shàng tài huá,bái yún shēn chù yǒu rén jiā。
dào tóng duì yuè xián chuī dí,xiān zǐ chéng yún yuǎn jià chē。
guài shí duī shān rú zuò hǔ,lǎo téng chán shù sì téng shé。
céng wén yù jǐng jīn hé zài,huì jiàn péng lái shí zhàng huā。
注释
- 太华:西岳华山,因山势险峻,古称”太华”。
- 厄磴(è dèng):险峻的石阶。”厄”形容险要,”磴”指石阶。
- 恠石(guài shí):奇形怪状的石头,”恠”同”怪”。
- 腾蛇:传说中能腾云驾雾的神蛇,《周易》有”腾蛇乘雾”之典。
- 玉井金河:道教传说华山有玉井,井水通天上银河(金河)。
- 蓬莱十丈花:蓬莱仙岛上的仙花,象征长生不老的神仙境界。
译文
沿着险峻的石阶层层攀登华山,
白云缭绕的深处隐约可见道观人家。
小道童对着明月悠闲地吹奏竹笛,
仙女驾着云车向远方翩然飞去。
怪石嶙峋堆积如山,宛如蹲坐的猛虎,
古藤盘绕老树,恰似腾空的神蛇。
早就听闻华山有通往仙界的玉井金河,
今日终得一见那蓬莱仙岛的十丈奇花。
背景
- 时间:约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后,李白初次漫游华山时作。
- 地理:华山为道教”第四洞天”,唐代玉泉院等道观已颇具规模。
- 思想背景:
李白早年访道求仙,此诗反映其”五岳寻仙不辞远”的志向
融合了道教仙境传说与山水实景描写 - 关联作品:与《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同为咏华山名篇
赏析
- 艺术特色:
虚实相生:前四句写实(登山、道观生活),后四句转入神话(”玉井””蓬莱”)
比喻奇绝:”如坐虎”赋予山石威猛意象,”似腾蛇”使静态藤蔓具动态美
音画交融:笛声(听觉)与云车(视觉)构成多维艺术空间 - 情感脉络:
首联:艰辛攀登的期待
颔联:得见仙踪的愉悦
颈联:自然奇观的震撼
尾联:印证传说的满足 - 道教意象体系:
人物:道童(修道者)、仙子(得道者)
景物:白云(仙气)、玉井(秘境)、蓬莱(终极仙境)
动物:腾蛇(《抱朴子》载”腾蛇能兴云雾”)
评价
- 明代胡震亨:”青莲咏仙诗,此篇最得恍惚之趣,在《梦游天姥》前已现端倪。”
- 清代方东树:”‘如坐虎”似腾蛇’六字,山水面目为之一新。”
- 现代学者点评:
闻一多称此诗为”盛唐道教山水诗的标本”
袁行霈指出尾联化用《汉武帝内传》西王母降真典故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