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āo lái xīn huǒ qǐ xīn yān, hú sè chūn guāng jìng kè chuán.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xiù yǔ xián huā tā zì dé, hóng yán qí zhú wǒ wú yuán.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hú tóng jié shù hái nán yǒu, chǔ nǚ yāo zhī yì kě lián.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bú jiàn dìng wáng chéng jiù chù, zhǎng huái jiǎ fù jǐng yī rán.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xū zhān jiāo jǔ wèi hán shí, shí jí yán jūn mài bǔ qián.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zhōng dǐng shān lín gè tiān xìng, zhuó láo cū fàn rèn wú nián.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详情介绍
- 清明:清明节。
- 新火:重新点燃炊火。古代有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了清明再重新起火的习俗。
- 客船:诗人所乘之船。
- 绣羽:美丽的羽毛,指春天丰美的禽鸟。
- 红颜:儿童。因为儿童大都面容红润。
- 胡童结束:少数民族儿童的服装。难有:偶尔有之。
- 定王:刘发。据史料记载,汉景帝前二年立皇子刘发为长沙定王,都长沙。
- 贾傅:贾谊,因做过长沙王太傅,故称。
- 钟鼎: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器具,这里比喻有权势。山林:平民和隐者的居住之地,比喻普通人。
- 任吾年:消磨自己剩余的岁月。
大历三年(768),杜甫自夔州出峡后,流落湖湘。第二年(大历四年)春天,漂泊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杜甫到长沙后,正赶上过清明节。诗人有感于节日气氛,异域风物,个人遭际等等,写下了他诗集中仅存的连章七言长律诗——《清明二首》。
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清明节令图。清明节前,刚刚过完寒食。清明节始,从早晨便升起了新火新烟,仿佛在冷寂中透出一股暖气,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天空里新烟缭绕,这是清明节候的气氛;湖水中客船漂游,更映衬着烂漫的春光。忽然,色彩斑斓的翡翠鸟口衔鲜花,自由自在地在蓝天上飞翔,似乎也受这节日气氛的感染,为清明节助兴。逢春过节,最高兴的莫过儿童了。他们一派天真,骑着竹马,欢天喜地的游玩、嬉戏。杜甫是很注重节令的,诗集中以“清明”、‘寒食”等为题的诗作不少。今年漂泊到此,本来心情是凄苦的,但在这一派节日氛围中,他也为之解颐,以轻快的笔调描绘着这一清绝的景致。不过,这时的杜甫实在太不幸了,衰老、疾病、贫困、漂流无依,所以他感慨“红颜骑竹我无缘”“我无缘”包含了无数辛酸的人生经历。诗人竭力渲染的节日气氛,是为了反衬自己的悲苦情怀。而“我无缘”三字的轻轻化入,既与“他自得”作对工稳,又为后面抒发感慨埋下伏线,这样安排是很巧妙的。
中间两句写诗人在“红颜骑竹我无缘”之后便可以直接抒怀,但他把笔轻轻荡开,眼光注意到了打扮得格外新异的胡童,犹有着细腰馀韵的楚女,头脑里悬想着定王城。在结构上为后面抒怀起到过渡作用,通过对本地游人、本地胜迹的叙写,增加了在此时此地度过清明节的特定内容,使全诗的含量增大了,境界扩展了。楚地苗汉杂居,杜甫对少数民族的服装有着浓厚的兴趣,“还难有”,显示出一种欣赏的目光,杜甫此诗的“胡童”,曾为陈寅恪徽引为当时湖南地区民族杂居的证据。一方水土一方情,从这里可以看到杜甫对少数民族的友好态度。杜甫在《丽人行》中以“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赢得“善于形容”(王嗣奭《杜臆》卷一)的美称,这里的“楚女腰肢”,是“善于形容”的一个好例子。然而,却有不懂诗味的假道学,骂杜甫“正自孤舟老病,牵情楚女腰肢,甚无谓矣”(朱瀚语)。正是这“胡童结束”、“楚女腰肢”,顶承前四句的节日背景,使全诗更具楚地清明的独特情调,也更为“孤舟老病”的诗人抒怀创造了浓郁的反衬气氛。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刘发的母亲唐姬,本是出身低微的侍女,所以刘发也不受宠爱,只封作地域偏僻卑湿的长沙王。杜甫在定王身上寄寓了对不幸者的同情,从而隐含了自身的悲惨遭遇。“长怀贾傅井依然”,可以看出,杜甫到长沙以后是前去凭吊过贾谊遗迹的。
最后两句写即使有周举那样的人开了火禁,然而杜甫自己客寄他乡,囊贫如洗,纯粹“虚沾”而已。表面上用周举故事,内涵却丰富得多,因为“新火”是赐给百官的,闹闹热热的清明节也与自己“无缘”,留给自己的又是什么。“实藉君平卖卜钱”,君平卖卜,似实有所指。杜甫虽没有卖过卜,却曾经卖过草药。“虚沾”“实藉”两句,不仅切题紧扣“清明”节候,更是婉转道出了诗人贫困的艰辛。接下去便有“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击钟而食,列鼎而烹,那是富贵人家的好尚;而山林隐士,处贫贱而自甘,不以事虑,不为物牵,浊醪粗饭,任其天年。显然,这里杜甫是以严君平自况,用超然的笔调抒写一种超脱的情怀,表现得颇像旷达。第二首抒发的漂泊之感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里的超脱,是清明节引起的尖锐惰感冲突的复杂表现,是被遗弃者的穷途之哭,痛苦至极反强作欢笑,人情无聊反多为排解,这是感情的辩证法。这种超脱,实际上浸透了椎心刻骨的愤患,潜藏着深层意识的强烈悲哀。但是,杜甫把不可解的情感出之以轻描淡写,无可奈何的感叹化作冷寂声调,这便是杜诗深折婉曲的特点。传统的诗歌理论讲求“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追求含蓄蕴藉,崇尚中和之美。杜甫这样的结句,既是他复杂情感的表现,也是他具有上述审美心理的具体特征。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十六:(杜)又有《清明》二长句,云大历四年作,恐即是此诗(按指《小寒食舟中作》)之后二日。后云:“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皆壮丽悲慨。诗至老杜,万古之准则哉!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七言排律创自老杜,然亦不得佳。盖七字为句,束以声偶,气力已尽矣,又欲衍之使长,调高则难续而伤篇,调卑则易冗而伤句,合璧犹可,贯珠益艰。
明杨慎《千里面谭》:七言排律,唐人亦不多见。初唐有此。三首(按指谢偃《新曲》、崔融《从军行》蔡孚《打毽篇》)可谓绝唱。其后,则杜工部《清明》二首。此外,何其寥寥乎!
明孙月峰《唐风怀》:苍郁稳密,当为七言排律第一。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起四句,竟似贫病孥舟,乞嗟来之食者,有一字近少陵风骨否?因右臂偏枯,而以左臂书空,既可喷饭,只点“左”字,尤为险怪。“蹴鞠”“秋千”,坊间对类:“将雏”、“习俗”,属对殊难。“钻火”句,又犯“朝来新火”。“秦城”二句,街市灯联耳,“汉主”更不可解。“风水”句,亦是吴歌,结句无聊。铺陈情事,则有五言百韵等作;格律精严,则有七言八句,集中偏缺此体,无须蛇足,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
清张谦宜《缆斋诗谈》:又如“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以感愤对悲怆,亦是各意对。诗家得此,出奇无穷,然须无意得之,强造反有痕,又必字字相当,分两一样。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风致自足,气亦逸宕,何可妄加訾议?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全乎“漂泊”之感,《清明》只用点逗。起四,言“漂泊”而病废,分承说下,但“左书空”似稚。而“莺花”、“锦绣”,亦映带《清明》。
清杨伦《杜诗镜铨》:七排聊备一体,元、白颇祖其风调。刘梦得《嘉话》赏此末二句,以为不可及。前首从湖南风景叙起,说到自家;后首从自家老病说起,结到湖南,亦见回环章法。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