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五首·其三

韩愈

春田可耕时已催,王师北讨何当回。
放车载草农事济,战马苦饥谁念哉。
蔡州纳节旧将死,起居谏议联翩来。
朝廷未省有遗策,肯不垂意瓶与罍。

拼音

chūn tián kě gēng shí yǐ cuī,wáng shī běi tǎo hé dāng huí。
fàng chē zài cǎo nóng shì jì,zhàn mǎ kǔ jī shuí niàn zāi。
cài zhōu nà jié jiù jiàng sǐ,qǐ jū jiàn yì lián piān lái。
cháo tíng wèi shěng yǒu yí cè,kěn bù chuí yì píng yǔ léi。

注释

  1. 王师北讨:指唐军征讨淮西吴元济(817年)
  2. 纳节:交还节度使印信(指吴元济投降)
  3. 起居谏议:指起居舍人、谏议大夫等谏官
  4. 瓶与罍:酒器(喻指民生疾苦)
  5. 联翩:接连不断

译文

春耕时节已催促,朝廷军队何时从北征返回?
农民运草完成农事,战马饥饿又有谁关怀?
蔡州叛将虽已投降,谏官们却接连上奏来。
朝廷尚未察觉失策,怎会关注民间酒器空(民生困苦)?

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春,时值淮西平定后。韩愈50岁任太子右庶子,针对战后朝廷忽视民生、谏官空谈的现象进行批判,体现其”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

赏析

  1. ​​艺术特色​​:
    • 双线结构:农事(1-4句)与朝政(5-8句)平行对照
    • 意象对比:”载草”与”战马”的民生关注
    • 讽刺手法:”联翩来”的谏官群像
    • 隐喻运用:”瓶与罍”象征民生
  2. ​​思想内涵​​:
    • 民本思想:对战乱影响农耕的忧虑
    • 政治批判:对空谈谏官的不满
    • 历史反思:淮西战役的后续影响
    • 士人担当:对朝廷政策的监督意识

评价

  1. 宋代黄震《黄氏日钞》:
    “退之此诗,字字血诚,乃元和政事之实录。”
  2.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
    “‘瓶与罍’三字,写尽民间疾苦,非公不能道。”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