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首 其二

杜甫

qīng míng èr shǒu
清明二首

cǐ shēn piāo bó kǔ xī dōng, yòu bì piān kū bàn ěr lóng.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jì jì xì zhōu shuāng xià lèi, yōu yōu fú zhěn zuǒ shū kōng.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shí nián cù jū jiāng chú yuǎn, wàn lǐ qiū qiān xí sú tóng.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lǚ yàn shàng yún guī zǐ sāi, jiā rén zuān huǒ yòng qīng fēng.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qín chéng lóu gé yān huā lǐ, hàn zhǔ shān hé jǐn xiù zhōng.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chūn qù chūn lái dòng tíng kuò, bái píng chóu shā bái tóu wēng.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蘋愁杀白头翁。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详情介绍

  1. 半耳聋:杜甫晚年左耳失聪。
  2. 双下泪:两眼流泪。
  3. 伏枕:卧病。书空:这里是说用手指在空中虚画字形。
  4. 十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入蜀以来至此凡十年有余。蹴鞠(cù jū):古代的一种踢球的运动。将雏:携带幼子。
  5. 同:同于故乡。指同于唐都长安,可见诗人的恋阙之心。
  6. 紫塞:泛指北方的关塞。相传秦筑长城时,所用土为紫色,所以说“紫塞”。
  7. 钻火:相传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诗人用此事代指清明重新起火。青枫:楚地的一种树木。与北方用榆柳不同,楚地多枫,所以钻火用青枫。
  8. 汉主:代指唐代宗。
  9. 白头翁:诗人自谓。

大历三年(768),杜甫自夔州出峡后,流落湖湘。第二年(大历四年)春天,漂泊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杜甫到长沙后,正赶上过清明节。诗人有感于节日气氛,异域风物,个人遭际等等,写下了他诗集中仅存的连章七言长律诗——《清明二首》。

第二首诗中,诗人具体追忆了自己的漂泊生涯,把抒怀的笔调推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久远的往昔。

前两句总写了因漂泊而病废,诗人还未尽兴。他那漂泊之苦,漂泊之愁,犹如乱麻一团,缠绕在诗人心中。接下去又映带“清明”节候,从时间上、地域上极力叙写自己的漂泊之感。唐肃宗乾元二年(760),杜甫携妻带子,为避关中饥馑前往秦州,自那以后到大历四年(769),时光已过十个春秋,诗人也从四十八岁到五十八岁了。“十年”漂泊,“万里”漂泊,自然是“苦西东”,感慨万端。诗人却巧妙地写“蹴嘲”、写“秋千”通过这些清明节的游戏,来概括自己漂泊的长久和遥远。

中间两句以一持万,“蹴鞠”、“秋千”,既紧扣“清明”题意,又包含了无数丰富的内容。“万里秋千”之后缀以“习俗同”三字,“习俗同”,又时地双绾,把彼时彼地与此时此地联系起来,把漂泊的往昔与现时的处境联系起来,自然地回到了现实的境遇之中,有“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的感慨。旅雁,本来是候鸟,南来北去,并无固定的栖息之地,但在杜甫眼里,它们向北飞去是“归紫塞”,一个“归”字,充分体现了杜甫此时此地的心境。青枫钻火感叹羁滞,但青枫的意象又暗含“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楚辞·招魂》)的意味。楚地多青枫,时间又正值春天,杜甫感物伤怀,目极千里,内心悲伤。

最后两句写尽管杜甫吃尽了漂泊之苦,从时间上、地域上追忆了漂泊之感。但是,牵情政治,系心朝廷,是他一贯的心理定势。不论何时何地,他总是摆脱不开这种苦恋式的心境。“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秦城楼阁”、“汉主山河”,正是他身在湖湘,遥念京国的具体体现。诗人家远归不得,朝廷远被遗弃,既不能摆脱旧有的悲剧命运,又在无望的境遇中进退维谷。诗人曾经试图超脱如第一章,但一切努力均告失败,情感矛盾进一步加剧,陷入了幻灭、绝望的境界之中。春水春来,洞庭波涌,广阔的空间背景似乎充满了诗人的愤懑;春风摇荡,白苹飘忽。白苹,屈原写湘水之神湘君、湘夫人常用的饱含感情色彩的景物,而这里茫茫的白苹又映衬着诗人的白发,使他更增加了愁怀愁绪。浓厚的愁云环绕着诗人病废的躯体,使他不胜愁,不堪愁,简直要把他摧毁了,“愁杀”了。这是诗人的心灵悲剧,命运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十六:(杜)又有《清明》二长句,云大历四年作,恐即是此诗(按指《小寒食舟中作》)之后二日。后云:“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皆壮丽悲慨。诗至老杜,万古之准则哉!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七言排律创自老杜,然亦不得佳。盖七字为句,束以声偶,气力已尽矣,又欲衍之使长,调高则难续而伤篇,调卑则易冗而伤句,合璧犹可,贯珠益艰。

明杨慎《千里面谭》:七言排律,唐人亦不多见。初唐有此。三首(按指谢偃《新曲》、崔融《从军行》蔡孚《打毽篇》)可谓绝唱。其后,则杜工部《清明》二首。此外,何其寥寥乎!

明孙月峰《唐风怀》:苍郁稳密,当为七言排律第一。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起四句,竟似贫病孥舟,乞嗟来之食者,有一字近少陵风骨否?因右臂偏枯,而以左臂书空,既可喷饭,只点“左”字,尤为险怪。“蹴鞠”“秋千”,坊间对类:“将雏”、“习俗”,属对殊难。“钻火”句,又犯“朝来新火”。“秦城”二句,街市灯联耳,“汉主”更不可解。“风水”句,亦是吴歌,结句无聊。铺陈情事,则有五言百韵等作;格律精严,则有七言八句,集中偏缺此体,无须蛇足,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

清张谦宜《缆斋诗谈》:又如“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以感愤对悲怆,亦是各意对。诗家得此,出奇无穷,然须无意得之,强造反有痕,又必字字相当,分两一样。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风致自足,气亦逸宕,何可妄加訾议?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全乎“漂泊”之感,《清明》只用点逗。起四,言“漂泊”而病废,分承说下,但“左书空”似稚。而“莺花”、“锦绣”,亦映带《清明》。

清杨伦《杜诗镜铨》:七排聊备一体,元、白颇祖其风调。刘梦得《嘉话》赏此末二句,以为不可及。前首从湖南风景叙起,说到自家;后首从自家老病说起,结到湖南,亦见回环章法。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