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周公作。越裳献雉,周公作此操。其辞曰:
雨之施,物以孳。
我何意于彼为?
自周之先,其艰其勤。
以有疆宇,私我后人。
我祖在上,四方在下。
厥临孔威,敢戏以侮。
孰荒于门,孰治于田。
四海既均,越裳是臣。
拼音
yǔ zhī shī,wù yǐ zī。
wǒ hé yì yú bǐ wèi?
zì zhōu zhī xiān,qí jiān qí qín。
yǐ yǒu jiāng yǔ,sī wǒ hòu rén。
wǒ zǔ zài shàng,sì fāng zài xià。
jué lín kǒng wēi,gǎn xì yǐ wǔ。
shú huāng yú mén,shú zhì yú tián。
sì hǎi jì jūn,yuè cháng shì chén。
注释
- 越裳:古南海国名(今越南境内)
- 雉:白雉,祥瑞之鸟
- 孳:繁殖生长
- 厥临:其统治
- 孔威:非常威严
- 均:平定
译文
(序)周公所作。越裳国进献白雉,周公创作此琴曲。其辞曰:
雨水润泽万物,使万物生长繁衍。
我对越裳有何要求?
自周朝先王起,历经艰难勤勉。
才开拓这疆土,福泽我们后人。
我祖在上天,四方在脚下。
其统治威严,岂敢戏弄轻侮。
谁让家门荒废?谁使田亩治理?
四海既已平定,越裳自然称臣。
背景
此诗作于贞元十五年(799年)韩愈被贬阳山令期间。借周公受越裳朝贡典故,表达:
- 对”元和中兴”的期待
- 儒家”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理想
- 暗讽当时藩镇割据局面
赏析
- 意象系统:
- 雨水:喻王朝德政
- 白雉:象征祥瑞归附
- 疆宇:指国家统一
- 艺术特色:
- 问答体式(”我何意于彼为”)
- 古今对比手法
- “孰荒/孰治”的诘问修辞
- 思想内涵:
- 强调”德政”而非武力征服
- 周公式政治家的自我期许
- 对”四海一家”的盛世向往
评价
- 宋·欧阳修:”退之拟古,得其神髓。”
- 明·胡应麟:”‘四海既均’四字,道尽王政本原。”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