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周公为太王作。太王居邠,狄人侵之,杖策而去,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其后周道大兴,诗人美之。
我家于邠,自我先公。
伊我承序,敢有不同。
今狄之人,将土我疆。
民为我战,谁使死伤。
彼岐有岨,我往独处。
尔莫余追,无思我悲。
拼音
wǒ jiā yú bīn,zì wǒ xiān gōng。
yī wǒ chéng xù,gǎn yǒu bù tóng。
jīn dí zhī rén,jiāng tǔ wǒ jiāng。
mín wèi wǒ zhàn,shuí shǐ sǐ shāng。
bǐ qí yǒu zǔ,wǒ wǎng dú chǔ。
ěr mò yú zhuī,wú sī wǒ bēi。
注释
- 岐山操:琴曲名,传为周公纪念周太王(古公亶父)而作
- 邠:古地名,今陕西彬县(周人早期居地)
- 太王: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
- 狄:北方少数民族
- 岨:险要山地
- 承序:继承先业
- 土我疆:践踏我国土
译文
(序)周公为纪念太王而作。太王原居邠地,狄人入侵,他拄杖离去,越过梁山,在岐山脚下建城。之后周朝王道大兴,诗人歌颂此事。
我家本在邠地,自从我先祖始。
我继承先人基业,岂敢不守其志。
如今狄人来犯,将要践踏我疆。
若让民众为我而战,谁忍心见其死伤。
那岐山高峻又险阻,我将前往那地方独自居住。
你不要再苦苦把我追寻,也别再为我而感到悲伤。
背景
此诗作于贞元十五年(799年)韩愈被贬阳山令期间。借周太王迁岐典故,表达:
- 对唐德宗时期藩镇割据的影射(狄人喻藩镇)
- “以退为进”的政治智慧
- 儒家仁政思想(”不忍民死伤”)
- 暗含对自己被贬遭遇的宽解
赏析
- 意象系统:
- 地理意象:邠(故土)→梁山(险阻)→岐山(新天地)
- 人物意象:太王(仁君典范)
- 战争意象:狄人入侵→主动退让
- 艺术特色:
- 第一人称代拟手法(模拟太王口吻)
- “敢有不同”的反问强化
- “独处”与”莫追”的矛盾张力
- 思想内涵:
- “民本”高于”疆土”的价值观
- 退避中的进取精神(岐山后兴周)
- 对”王道”本质的思考(仁德>武力)
评价
- 宋·欧阳修《诗话》:”退之拟太王心事,如代其人立言。”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无思我悲’四字,曲尽圣王胸臆。”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