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操十首·履霜操

韩愈

(序)尹吉甫子伯奇无罪,为后母谮而见逐,自伤作。伯奇逐于野,履霜中夜,援琴而歌。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
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
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
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
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拼音

fù xī ér hán,mǔ xī ér jī。
ér zuì dāng chī,zhú ér hé wéi?
ér zài zhōng yě,yǐ sù yǐ chǔ。
sì wú rén shēng,shuí yǔ ér yǔ?
ér hán hé yī?ér jī hé shí?
ér xíng yú yě,lǚ shuāng yǐ zú。
mǔ shēng zhòng ér,yǒu mǔ lián zhī。
dú wú mǔ lián,ér níng bù bēi?

注释

  1. 履霜操:琴曲名,传为周代尹伯奇作
  2. 尹吉甫:周宣王大臣
  3. 谮:诬陷
  4. 中野:荒野
  5. 笞:鞭打
  6. 履霜:踏着霜雪

译文

(序)尹吉甫之子伯奇无辜被后母诬陷遭驱逐,自伤而作。伯奇被逐至荒野,夜半踏霜,抚琴悲歌:

父亲啊儿冷,母亲啊儿饿。
儿罪当受鞭,为何逐儿走?
儿在荒野中,露宿又栖处。
四野无人声,谁与儿说话?
儿冷穿什么?儿饿吃什么?
儿行荒野里,双脚踏寒霜。
母亲生众儿,个个得怜爱。
独无母亲怜,儿怎不悲伤?

背景

此诗作于贞元十五年(799年)韩愈被贬阳山令期间。借伯奇被逐典故,表达:

  1. 对自身遭谗被贬的悲愤
  2. 对”忠而被谤”现象的控诉
  3. 暗讽唐德宗听信谗言

赏析

  1. 意象系统:
  • 自然意象:霜(冤屈)、野(放逐)
  • 身体意象:寒、饥(精神痛苦外化)
  • 家庭意象:父/母/子(伦理悲剧)
  1. 艺术特色:
  • 九组”儿”字反复强化
  • 问答体自伤自怜
  • 朴素语言中的深沉悲痛
  1. 思想内涵:
  • 对家庭伦理的深刻反思
  • 孝子蒙冤的终极困境
  • “履霜”象征的士人操守

评价

  1. 宋·苏轼:”读退之《履霜操》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2. 明·钟惺:”字字血泪,唐人说部无能及者。”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