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诗十一首·其七

韩愈

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
上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
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憎。
清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
其下澄湫水,有蛟寒可罾。
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

拼音

qiū qì rì cè cè,qiū kōng rì líng líng。
shàng wú zhī shàng tiáo,xià wú pán zhōng yíng。
qǐ bù gǎn shí jié,ěr mù qù suǒ zēng。
qīng xiǎo juǎn shū zuò,nán shān jiàn gāo léng。
qí xià chéng jiǎo shuǐ,yǒu jiāo hán kě zēng。
xī zāi bù dé wǎng,qǐ wèi wú wú néng。

注释

  1. 恻恻:凄凉貌
  2. 凌凌:清冷貌
  3. 蜩(tiáo):蝉
  4. 湫(jiǎo)水:深潭
  5. 罾(zēng):渔网(此处作动词)
  6. 高棱:山峰棱线

译文

秋意日渐转凄凉,秋空日见清冷增。
树上已无蝉鸣响,盘中不见苍蝇踪。
岂能不感时节变,耳目俱净去厌憎。
清晨卷书独静坐,南山显露出峻棱。
山下澄澈深潭水,蛟龙畏寒可网罾。
可惜不能亲往捕,岂能谓我无才能。

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八年(813年)秋,韩愈46岁任比部郎中时。借秋日静观抒怀,反映政治冷遇中的不甘与自信,延续组诗”秋怀”主题。

赏析

  1. ​​艺术特色​​:
    • 双声叠韵:”恻恻””凌凌”的音效经营
    • 空间建构:上(蜩)—中(书)—下(蛟)的垂直结构
    • 矛盾修辞:”不得往”与”岂无能”的张力
    • 视觉意象:”高棱”的山形勾勒
  2. ​​思想内涵​​:
    • 政治隐喻:”蛟龙”象征被压抑的才能
    • 自我肯定:对”无能”指责的反击
    • 静观智慧:秋日”去所憎”的净化功能
    • 行动渴望:”不得往”的仕途困境

评价

  1. 宋代黄彻《䂬溪诗话》:
    “‘蛟寒可罾’语,韩公自喻才为世网罗。”
  2.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
    “四句转出’岂无能’,倔强之气溢于言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