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行

杜甫

dà mài xíng
大麦行

dà mài gān kū xiǎo mài huáng, fù nǚ xíng qì fū zǒu cáng.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dōng zhì jí bì xī liáng yáng,wèn shuí yāo lián hú yǔ qiāng.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qǐ wú shǔ bīng sān qiān rén, bù lǐng xīn kǔ jiāng shān cháng.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ān dé rú niǎo yǒu yǔ chì, tuō shēn bái yún hái gù xiāng.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详情介绍

⑴“大麦”句:句法实本汉桓帝时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
⑵集:即今四川省南江县。壁:即今四川省通江县。梁:即今陕西省勉县褒城镇。洋:即今陕西省洋县。这四州唐属山南西道。
⑶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鲍照诗:“腰镰刈葵藿。”胡与羌:指党项、吐蕃等。这一句中,自具问答,上四字问,下三字作答。
⑷部领:即部曲统领,犹部队,一作“簿领”。江山长:言路途遥远,策应不及。
⑸托身:寄身;安身。

杜甫因战乱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岁暮来到成都,没想到蜀中社会亦不安宁。据《新唐书·党项传》载:“上元元年,与浑、奴刺连和,寇宝鸡,杀吏民,掠财珍,焚大散关,入风州,杀刺史萧拽……明年,又攻梁州,刺史李勉走,进寇奉天,大掠华原、同官去。”宝应元年(762年),党项、奴刺寇梁州,吐蕃陷秦、成、渭等州。史书对吐蕃等这年侵扰陇蜀的时间记载不详,而从杜甫写的这首诗来看,当在夏收五月间。当时正是麦熟时节,吐蕃、党项、奴刺等的贵族统治者即武装其部族前来抢收。当地农民们辛辛苦苦地从初冬忙到初夏,劳动所得的果实被一抢而空。他们不但掠夺农作物和财产,还掠掳丁壮,侮辱妇女。这就使人民落到了难于生存地步。但是,由于抽调兵力全力对付安史叛军,当地驻防唐军既少,又疲于奔命,不能保护人民。当时,杜甫在成都尹、东西川节度使武幕中任参谋,比较了解情况,有感于此,便写了这首可补史书不足的《大麦行》。
杜甫写这首诗的用心是良苦的。诗人关心国事、热爱祖国、同情人民,面对朝廷无力保护人民、安定社会的现象,不能不义愤填膺而又不能直截了当地说话,就只能以诗寄托愤慨,来追究致乱之本而婉转地讽刺唐王朝安边了。这是因为诗人身在节度幕中,深知地方军力不济,加以对严武比较了解,知其将オ,也理解责任不在他,却也需要引起他对事态的密切注意,这可以说是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这是一首短小的七言歌行。此诗的开头两句很像汉桓帝时的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一下子即描绘出一幅农村荒生的悲惨图景,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唐代的社会面貌,其概括力是很强的。首句“大麦千枯小麦黄”典型地勾勒出当时农村一片荒凉的景象,显示了当时农民的困苦境况。“妇又行泣”,反映了当地妇女所受凌辱之痛。“夫走藏”,反映了当地男人不堪掳掠之苦。问题是谁给人民造成如此深重的灾难,诗人紧接着便正面地作了交代:“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这两人以感叹惊讶的语气说:在这东至集壁西梁大地区中,试问谁在收割麦子呢?还不是外来的胡人和羌人!此句言寇掳掠范围之广,充满着对敌寇的仇恨。诗人抓住“腰镰”收割这一典型现象,揭露了“胡与羌”侵扰内地的罪行,使其奸淫掳掠之惨状再现于眼前。这就充分地表露了人民对“胡与羌”的愤慨,也隐隐指斥了唐王朝的衰落而不能安边。为诗过渡到下面的议论和感叹作了铺垫。
诗的后半篇,“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两句,是伤蜀兵疲惫,鞭长莫及,无力制止“胡与羌”的侵凌。“三千人”,指调发援救集、壁、梁、洋四州,去山南西道一带逐寇的蜀兵,不是说蜀地驻军总共只有三千人。“岂无”二字含有讽刺之意,谓唐王朝失德败政,内乱不已,处处设防,军力分散,用于御寇的兵力已经没有多少了。这就写出了当年蜀中逐寇中众寡相悬、宾主不敌之势。这两句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部领辛苦”的深切同情,从而终于代为他们说话:“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归故乡。”这就说出了蜀兵和广大人民的愿望,表达渴望安定和平的心情。为此结束全篇,言外无穷剀切,既含蜀兵因人少疲惫,难于与党项、吐蕃争锋,不愿白白送死,而盼望还乡生产的意味,也说出了“走藏”之夫的典型心理,他们因怕抓去当兵而逃离乡土,不能不盼望还乡。显然,这殿后两句可以说最真切地写出了当时蜀中人民望治厌乱的情绪。所以,浦起龙认为这首诗,实际就是一首“代为遣调者之言”的《麦谣》,指出仇兆鳌认为这诗是杜甫自已“思东归以避之”,为“了无意味”(见《读杜心解》),是很有见地的。
这首诗是一篇叙事之作,在艺术上的特点是全用白描,无一藻饰词语,诗短小而精悍,充分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的情感,可以说是毫不牵强地寓感慨于叙事之中的,读后耐人寻味,有一种语浅情浓之感。诗的最后情感强烈,而有节制,使用“安得”二字,巧妙地把美好的愿望和难得”的现实对照起来,欲抑先扬,欲摘故纵,比平铺直叙的渲染或夸饰,更具感人的力量。当然,这种撼人的艺术手法是诗人从《诗经》中取得借鉴的。如《诗经·卫风·伯兮》中的“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就是明知丈夫不能回还,而偏想以物疗忧,以表达不能忘优的一种手法。这里,诗人明知“蜀兵”和“走藏”之夫不可能回归故乡,而偏要说“如鸟有翅”、“托身白云”,深层次地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朝政的失望之情,其意味不仅是深长的,而且在艺术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明·胡应麟《诗薮》:“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三语奇绝,即两汉不易得。子美“大麦下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问谁腰镰胡与羌”,才易数字,便有汉唐之别。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汉桓帝时童谣云:“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杜《大麦行》全袭其语,《兵车行》句调亦本此。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大麦行》,忧边寇而作也。腰镰刈麦,出自胡羌,徒赍盗粮耳。蜀兵三千,鞭长不及,故思东归以避之。蔡曰:《汉书》:桓帝时童谣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每句中函问答之辞,公诗句法盖原于此。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类本》云:前四句如童语。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大麦行》,大麦谣也。曷言乎谣也?代为遣调者之言也。……今借蜀兵之口,反其意而歌之。谓梁州之民,被寇流亡,诸羌因粮于野,客兵难与争锋,思去而归耳。刺寇横,伤兵疲,言外无穷恺切。仇氏误认托身归乡为自欲避之。了无意味。且公在蜀中,与梁州风马牛不相及。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