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拼音

tíng qián sháo yào yāo wú gé,
chí shàng fú qú jìng shǎo qíng。
wéi yǒu mǔ dān zhēn guó sè,
huā kāi shí jié dòng jīng chéng。

注释

  1. 妖无格:妖艳但不够端庄
  2. 芙蕖:荷花的别称
  3. 净少情:素净但缺少风情
  4. 国色:一国中最美的花(后专指牡丹)

译文

庭前芍药虽妖艳却失端庄,池中荷花虽素净却少风情。
唯有牡丹堪称真正的国色,花开时节惊艳整个长安城。

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刘禹锡在长安任集贤殿学士期间。时值牡丹观赏热潮,诗人通过对比手法,确立牡丹的国花地位,反映中唐社会审美风尚。

赏析

  1. 艺术手法:
  • 对比衬托(芍药、荷花为牡丹铺垫)
  • “妖””净””真”的精准炼字
  • 递进式结构(铺垫→转折→高潮)
  1. 文化内涵:
  • 牡丹”国色”地位的诗意确立
  • 中唐贵族赏花风气的生动写照
  • 对”艳而不妖”审美理想的诠释
  1. 语言特色:
  • “动京城”的夸张手法
  • 双否定(无格/少情)强化肯定
  • 口语化表达中的典雅韵味

评价

  1. 宋代欧阳修:”‘国色’二字自此属牡丹”
  2. 明代杨慎:”咏牡丹者千首,此诗独绝”
  3. 《唐诗选评》:”二十八字写尽花王气派”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