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ǎn gē xíng, zèng wáng láng sī zhí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wáng láng jiǔ hān bá jiàn zhuó dì gē mò āi, wǒ néng bá ěr yì sāi lěi luò zhī qí cái.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yù zhāng fān fēng bái rì dòng, jīng yú bá làng cāng míng kāi.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
qiě tuō pèi jiàn xiū péi huí,xī dé zhū hóu zhào jǐn shuǐ.
且脱佩剑休裴回,西得诸侯棹锦水。
yù xiàng hé mén tā zhū lǚ, zhòng xuān lóu tóu chūn sè shēn.
欲向何门趿珠履,仲宣楼头春色深。
qīng yǎn gāo gē wàng wú zi, yǎn zhōng zhī rén wú lǎo yǐ.
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详情介绍
1.短歌行:乐府旧题。乐府有《短歌行》也有《长歌行》,其分别在于歌声长短。郎:年轻男子称谓。司直:官名。
2.斫(zhuó):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斫地:砍地。莫哀:不要悲哀。
3.拔:提拔,推举。抑塞:犹抑郁,郁闷,愤闷,被压抑。磊落:形容胸怀坦白。
4.豫章:两种乔木名,樟类,都是优良的建筑材料。翻风:风中摇动。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
5.跋浪:涉浪,乘浪。沧溟(míng):海水弥漫的样子,这里指大海。
6.且:暂且。脱:卸下,取下,这里做放下讲。休徘徊:这里指不要犹豫不决的意思。
7.西得诸侯:即得到西蜀诸侯的遇合。得,得其信任。棹(zhào):摇船的工具,也泛指船。锦水:即锦江。
8.趿(tà):拖着拖鞋。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9.仲宣:即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春色深:春末。
10.青眼:魏国诗人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对人表示好感,白眼对人表示蔑视。高歌:放歌。吾子:指称王司直。
11.眼中之人:有两说,一说指作者自己,一说指王司直。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春天,杜甫一家从夔州出三峡,到达江陵,沿江至江陵寓居。暮春时遇王司直正要西入蜀中谋求出路,王司直向杜甫极言其怀才不遇之感。杜甫在送别时作此诗以劝慰。
上半首(前五句)表达劝慰王郎之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斫地悲歌,所以杜甫劝他不要悲哀。当时王郎正要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长官,杜甫久居四川,表示可以替王郎推荐,所以说“我能拔尔”,把你这个俊伟不凡的奇才从压抑中推举出来。下面二句承上,用奇特的比喻赞誉王郎。诗中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又说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沧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两句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因此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
下半首(后五句)抒写送行之情。诗人说以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趿珠履”,穿上装饰着明珠的鞋。《史记·春申君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仲宣楼,当是杜甫送别王郎的地方,在江陵城东南。仲宣是三国时诗人王粲的字,他到荆州去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高季兴在江陵建了仲宣楼。送别时已是春末,杜甫用饮佩的眼光望着王郎,高歌寄予厚望,希望他入川能够施展才能。最后一句由人及己,喟然长叹道:王郎啊王郎,你正当年富力强,大可一展宏图,我却已衰老无用了!含有劝勉王郎及时努力之意。
这首诗突兀横绝,跌宕悲凉。从“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是一悲;作者劝他“莫哀”,到“我能拔尔”,是一喜。“拔剑斫地”,情绪昂扬,是一扬,“我能拔尔”,使情绪稍缓,是一落。“抑塞磊落”呼应悲歌,“我能拔尔”照应“莫哀”。接着引出“奇才”,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激起轩然大波,是再起;承接“莫哀”,“且脱剑佩”趋向和缓,是再落。指出“得诸侯”,应该是由哀转喜,但又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由喜转悲。既然“我能拔尔”,别人青眼相望,这才是可喜的事情,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一悲一喜,一起一落,转变无穷,终不免回到“拔剑”悲歌。“莫哀”只成了劝慰的话,总不免归到抑塞磊落上。正由于豫章两句的奇峰拔起,更加强抑塞磊落的可悲,抒发了作者对人才不得施展的悲愤,它的意义就更深刻了。这首诗在音节上很有特色。开头两个十一字句字数多而音节急促,五、十两句单句押韵,上半首五句一组平韵,下半首五句一组仄韵,节奏短促,在古诗中较少见,亦独创之格。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西行诸侯”以下,谓王司直知我,我复舍此何向?刘云:豪气激人,堂堂复堂堂(末句下)。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通篇飞舞豪爽,末收住有力。范德机曰:结句七字而含无限之意,势力如截奔马。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蒋一葵曰:起棹弄有笔意,通篇飞舞豪爽,末收住有力。顾璘曰:尾语深而劲。陆时雍曰:短掉处,人所难能。“豫章”二语,谓时方多难,所以下有“且脱佩剑休徘徊”之句。周珽曰:前述司直告己之词,玩“莫哀”、“我能拔尔”、“且脱佩剑”、“欲问何门”俱王酣歌内意。故后答言:承君青眼相盼,然眼中之人;惟我最老,恐不能副“翻风”“跋浪”之望也。“仲宣楼”借粲依刘以自况,盖致望于王者深也。结大悲壮,真有截珊瑚手段。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诸侯”即谓王郎,而下文数语,词短而情长,不容再着一语。此篇乃老杜歌行之奇绝者。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起句如太华五千仞,劈地插天,安得不惊其奇崛。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子美歌行,此首为短,其层折最多,有万字收不尽之势,一芥子内藏一须弥山,奇绝之作。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十一字长句(“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太白所未有。通篇磊落英奇,集中别调也。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世情多猜,不敢竟其词焉,故命之曰“短歌行”。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卢世㴶曰:突兀横绝,跌宕悲凉。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二句形奇才(“豫章翻风”二句下)。上下各五句,复用单句相间,此亦独创之格。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仲宣”句,点地点时。在王则劝之“莫哀”,在我则“高歌”以“望”。照耀生动。结又以单词鼓励之。言下跃然。如此歌,才配副得英年人。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李云:如此可称悲壮。二句形奇才(“豫章翻风”二句下)。竟住“老”,不惟含蓄余情,亦且掉动上意(“眼中之人”句下)。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前半是王郎语杜,后半是杜答王郎,一问一答,截然两段章法,大奇。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