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ún dào guàn
寻道观
zhī chán guāng fēn yě, péng quē shèng guī mó.
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bì tán qīng guì yù, dān dòng sù sōng shū.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yù jí sān shān jì, jīn xiāng wǔ yuè tú.
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cāng qiú bù kě dé, kōng wàng bái yún qú.
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王勃(650年-676年或684年),字子安,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通化(今万荣县)。 祖父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父亲唐朝官吏王福畤。 中国唐代文学家、 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详情介绍
⑴道观(guàn):道教供奉神祖、仙人,进行宗教法式和修行的建筑。
⑵张天师:东汉张道陵曾在昌利山等诸山修道。张道陵,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第一代天师。一说张天师是当时一位姓张的道教主持人。
⑶芝廛(chán):道观的美称。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略亭皋,跨芝廛,苑太液,怀曾山。”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二七:“《山堂肆考》:‘芝廛、蓬阙皆道士观也。’”芝,一作“枝”。分野:古天文说,天上星辰的位置与地面州国的位置相对应,星域之划分称分星,地面相对区域称分野。此代指九州、天下。
⑷蓬阙:原指蓬莱宫,神仙居住的地方。多用于借指道观。规模:规制、程式。《魏书·地形志上》:“中画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盖王者之规模也。”
⑸碧坛:青石道坛,道教法事场所。清:清静,安静。桂阈(yù):桂木门槛。王勃《平台密略赞·孝行》:“受训椒殿,承辉桂阈。”阈,一作“影”。
⑹丹洞:仙洞。唐徐坚等《初学记·卷八·江南道》引南朝梁陶弘景《登真隐诀》:“赤城山下有丹洞。”赤城山,传说中的仙境。肃:庄重,严肃。松枢:松木的门枢(枢轴)。
⑺玉笈(jí):玉饰的书籍。《汉武帝内传》:“上元夫人即命侍女……捧八色玉笈,凤文之蕴以出六甲之文。”三山:传说的海上三神山。西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⑻金箱:金制的箱子。《汉武帝内传》:“帝乃盛以黄金之箱,封以白玉之函。”五岳:道教五仙山,东岳广乘山,南岳长离山,西岳丽农山,北岳广野山,中岳昆仑山。《汉武帝内传》:“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河海之长短,察丘岳之高卑……画形秘于元台……今以相与,当深奉慎。’”
⑼苍虬:青色的龙。三国魏曹植《九咏》:“驷苍虬兮翼毂,驾陵鱼兮骖鲸。”得:一作“见”。
⑽白云衢:犹白云乡,即仙乡。语本《庄子·天地》:“乘彼白云,游于帝乡。”衢,空旷的云间,汉乐府古辞《艳歌》:“今日乐上乐,相从步云衢。”
《寻道观》当作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夏秋时,当时王勃游蜀地,在金堂(今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创作此诗。
诗序“其观即昌利观,张天师居也”,体现了时昌利观在初唐时是非常兴盛的。而同处唐代的薛能的《过昌利观有怀》(“万仞云峰八石泉,李君仙后更谁仙。我来驻马人何问,老柏无多不种田”)却写的是一派苍凉。李君就是李白。李白晚年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昌利观已经衰败。而薛能选择昌利观,来感怀家和社会的命运,可以推测王勃时期的昌利观不仅兴盛,可能还是当时的道教圣地或者是具有政治气息的道教中心,表明了年轻的王勃到当时这个顶级的道观求仙问道,心态不仅仅静穆,也是积极向上的。
诗中首联与王维的“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大体是一样的意思。王勃写的是山野上光影勾勒出的静态的分割线。而王维诗写得更具云霓动感和朦胧美。看到如此明显的阴晴分界,诗人必定登上了山顶,暗托寻找时间之久和寻找的决心。终于,不负有心,找到了极具规模的宛若仙境的道观。颔联是互文。色彩上,清幽的“碧”对荣盛的“丹”;形态上,外放寂静的坛对深幽自然洞;“清”“肃”二字合意,运用倒装句式,形容词提前,强调道观特点。“松”“桂”属名木,“阈”“枢”合指整个道观的建筑。碧绿和丹红的色彩不仅仅符合道教清肃自然的精神,而且可见时代的富贵繁荣。“桂阈”“松枢”也有门第等级的意思。颈联也是互文,与“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汉江临泛》)异曲同工。“记”“图”同义,指让人挂念敬慕。三山是是仙界传说,五岳则是人间实有。三山五岳,泛指名胜,有权威意识;泛指海内,由仙至人,由帝王至百姓。玉芨是仙草,金相则存在世俗感。故玉芨对三山,金箱对五岳。诗人将整个仙界人界各个姿态勾勒出来。尾联表现出一种欲成仙而不得的无奈情绪。诗中的道教仙家思想,既是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先祖、尊奉道教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王勃失意于官场之后消极情绪的自然流露。
据诗中可知,诗人眼中的道观并非全是梦幻的仙境,也具有人界富贵阶级意识及积极向上精神,然而诗人眼中的道观也并非全是人间的俗物,也具有仙界的超凡自然意识及静穆无为精神。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