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拼音

běn yǐ gāo nán bǎo,tú láo hèn fèi shēng。
wǔ gēng shū yù duàn,yī shù bì wú qíng。
báo huàn gěng yóu fàn,gù yuán wú yǐ píng。
fán jūn zuì xiāng jǐng,wǒ yì jǔ jiā qīng。

注释

  1. 高难饱:栖高饮露难以饱腹
  2. 恨费声:怨恨鸣叫徒劳
  3. 梗犹泛:如桃梗漂泊(典出《战国策》)
  4. 芜已平:故乡田园荒芜
  5. 举家清:全家清贫

译文

我本因栖身高处难得温饱,枉自发出怨恨的鸣叫声。
五更天叫声稀疏几近断绝,满树碧叶却冷漠毫无同情。
官职卑微如桃梗四处漂泊,故乡的田园早已杂草丛生。
多谢你的鸣叫让我警醒,我也是一贫如洗全家清贫。

背景

此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任梓州幕府期间。诗人借咏蝉自伤身世,是其咏物诗中最具人格化描写的代表作。

赏析

  1. 艺术特色:
  • 物我合一(前四句咏蝉,后四句自况)
  • “碧无情”的移情手法
  • “举家清”的双关意蕴
  1. 思想内涵:
  • 对清高品格的坚守
  • 对漂泊生涯的无奈
  • 对贫士命运的共鸣
  1. 语言特点:
  • “疏欲断”的听觉描写
  • “碧无情”的色彩反衬
  • 四十字中的完整人生境遇

评价

  1. 宋代计有功:”咏蝉至此,可谓圣手”
  2. 明代钟惺:”‘碧无情’三字,千古咏物绝唱”
  3. 清代沈德潜:”结句见士人清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