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月透户,仡栗如剑飞。
老骨坐亦惊,病力所尚微。
虫苦贪夜色,鸟危巢焚辉。
孀娥理故丝,弧哭抽馀噫。
浮年不可追,衰步多夕归。
拼音
yī chǐ yuè tòu hù,gē lì rú jiàn fēi。
lǎo gǔ zuò yì jīng,bìng lì suǒ shàng wēi。
chóng kǔ tān yè sè,niǎo wēi cháo fén huī。
shuāng é lǐ gù sī,hú kū chōu yú yī。
fú nián bù kě zhuī,shuāi bù duō xī guī。
注释
- 仡栗(gē lì):因寒冷而战栗
- 焚辉:指月光照射如火烧
- 孀娥:寡妇,此处指织女
- 弧哭:孤独哭泣
- 抽馀噫:抽泣叹息
- 浮年:虚度的年华
译文
一束月光穿透窗户,寒气袭来如剑锋飞。
老迈身躯坐亦惊颤,病弱体力日渐衰微。
秋虫贪恋夜色鸣叫,栖鸟惊惶巢映月辉。
织女整理旧时丝线,孤独抽泣声含悲戚。
虚度年华不可追回,衰老步履常伴夕归。
背景
此诗为《秋怀十五首》第三首,作于元和九年(814年)秋,时孟郊64岁任兴元军参谋。诗人通过寒夜独坐的体验,将生理病痛、心理孤寂与时光流逝的感悟熔铸一体,是组诗中”寒苦”主题的深化之作。
赏析
- 艺术特色:
- 通感运用:”如剑飞”(触觉转视觉)
- 神话重构:颠覆传统织女意象
- 时空压缩:”浮年”与”夕归”的张力
- 思想内涵:
- 三重困境:
①生理寒冷(老骨惊颤)
②心理孤绝(弧哭抽噎)
③时间焦虑(浮年难追)
- 语言特征:
- 险韵运用:”仡栗””馀噫”等生僻词
- 对仗创新:”虫苦”对”鸟危”的工对
- 炼字精准:”透””焚”的强烈动感
评价
- 宋代黄彻:”‘仡栗如剑飞’,寒苦至此极矣”
- 明代陆时雍:”后四句忽入神话,而悲愈真”
- 清代贺裳:”结语’夕归’二字,含无限暮气”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