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拼音
wú huǒ zhì dì mián,bàn yè jiē lì háo。
lěng jiàn hé chù lái,jí zhēn fēng sāo sāo。
shuāng chuī pò sì bì,kǔ tòng bù kě táo。
gāo táng chuí zhōng yǐn,dào xiǎo wén pēng pào。
hán zhě yuàn wéi é,shāo sǐ bǐ huá gāo。
huá gāo gé xiān luó,xū rào qiān wàn zāo。
dào tóu luò dì sǐ,tà dì wéi yóu áo。
yóu áo zhě shì shuí?jūn zǐ wéi yù táo。
注释
- 炙地眠:烘热地面睡觉
- 棘针:形容寒风如刺
- 华膏:华丽的灯烛
- 仙罗:纱罗帷帐
- 郁陶:忧思积聚
译文
无火取暖席地眠,半夜冻醒齐哀嚎。
寒风如箭何处来?棘刺般呼啸怒号。
霜气穿透破墙壁,苦痛难忍无处逃。
高堂击钟饮美酒,通宵达旦闻烹炮。
寒民愿作扑火蛾,宁死华灯求温暖。
华灯隔纱难接近,徒绕千圈不得靠。
最终力竭坠地亡,遭人践踏作嬉闹。
嬉闹之人是何者?仁者见此心郁陶。
背景
此诗约作于贞元年间(785-805),时孟郊尚未入仕。诗人通过对比寒夜中贫富悬殊的生活,揭露社会矛盾,是其”为民请命”的代表作,与《秋怀》组诗的私人化抒情形成鲜明对比。
赏析
- 艺术特色:
- 对比艺术:贫寒vs奢华的强烈反差
- 寓言手法:”飞蛾扑火”的创造性运用
- 视听通感:”棘针风”的触觉化描写
- 思想内涵:
- 三重批判:
①生存权的不公
②阶级的隔绝
③人性的异化
- 语言特征:
- 动词锤炼:”捶””闻””踏”的暴力感
- 拟声运用:”骚骚”增强现场感
- 设问收束:强化批判力度
评价
- 宋代黄裳:”读此诗可见中唐疮痍”
- 明代胡应麟:”‘愿为蛾’五字,血泪写成”
- 清代沈德潜:”与杜甫’朱门’句同工而异曲”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