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拼音

yī lù jīng xíng chù,méi tái jiàn lǚ hén。
bái yún yī jìng zhǔ,chūn cǎo bì xián mén。
guò yǔ kàn sōng sè,suí shān dào shuǐ yuán。
xī huā yǔ chán yì,xiāng duì yì wàng yán。

注释

  1. 南溪:今浙江绍兴境内
  2. 常山道人:法号常山的僧人(生平不详)
  3. 静渚:幽静的水中小洲
  4. 忘言: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境

译文

一路行经幽静处,青苔留有足迹痕。
白云依偎静谧渚,春草掩映闲闭门。
雨后更观松苍翠,沿山寻至水源根。
溪边野花含禅意,相对静默已忘言。

背景

此诗作于大历年间(766-779),时刘长卿任转运使判官,巡行浙东期间寻访道人隐居处。诗中融合山水审美与禅宗意境,是其”清空”诗风的代表作,反映大历诗人向隐逸文化的靠拢。

赏析

  1. 艺术特色:
  • 空间叙事:以足迹为线索的游踪记录
  • 色彩构图:莓苔青/白云白/松色翠的层次
  • 禅意升华:尾联的”不言之教”
  1. 思想内涵:
  • 三重境界:
    ①寻隐(履痕)
    ②观景(松色水源)
    ③悟道(忘言)
  1. 语言特征:
  • 动词锤炼:”依””闭””随”的动态禅意
  • 对仗创新:”过雨”与”随山”的因果关联
  • 声韵和谐:”痕””门””源””言”的悠远余韵

评价

  1. 宋代《瀛奎律髓》:”中唐山水诗,此篇最得王孟遗韵”
  2. 明代胡应麟:”‘忘言’结法,直摩辋川之垒”
  3. 清代沈德潜:”清空一气,最是禅家本色”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