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拼音

jiǔ yuè jiǔ rì wàng xiāng tái,tā xí tā xiāng sòng kè bēi。
rén qíng yǐ yàn nán zhōng kǔ,hóng yàn nà cóng běi dì lái。

注释

  1. 望乡台:古人登高望乡之处
  2. 他席:异乡的酒席
  3. 南中:泛指蜀地(今四川一带)
  4. 鸿雁:候鸟,常象征思乡之情
  5. 北地:指北方故乡

译文

重阳节登上望乡台,
在他乡的酒席上举杯送客。
早已厌倦南方的羁旅之苦,
为何鸿雁还要从北方飞来(勾起乡愁)?

背景

  1. 时间:约总章二年(669年),王勃被贬蜀中时
  2. 背景:
    • 王勃因《檄英王鸡》文被逐出沛王府
    • 流寓蜀地期间的重阳感怀
  3. 文学地位:
    • 初唐七绝代表作
    • 王勃羁旅诗中最凄怆的作品

赏析

  1. 艺术特色:
    • 时空交错:望乡台(空间)与重阳节(时间)的结合
    • 反诘手法:末句用问句强化情感
    • 意象对比:”南中苦”与”北地来”的强烈反差
  2. 情感表达:
    • 前两句:异乡送客的孤寂
    • 后两句:思乡不得归的苦闷
    • 全诗充满被贬文人的失意情怀
  3. 结构特点:
    • 起:点明时地
    • 承:叙述处境
    • 转:抒发感慨
    • 合:诘问作结

评价

  1. 明代胡应麟:”子安绝句,已开盛唐气象。”
  2. 清代黄生:”‘那从’一问,悲慨无限。”
  3. 现代学者评:”初唐七绝由宫廷转向个人抒情的标志。”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