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拼音

tīng zhōu wú làng fù wú yān,chǔ kè xiāng sī yì miǎo rán。
hàn kǒu xī yáng xié dù niǎo,dòng tíng qiū shuǐ yuǎn lián tiān。
gū chéng bèi lǐng hán chuī jiǎo,dú shù lín jiāng yè bó chuán。
jiǎ yì shàng shū yōu hàn shì,cháng shā zhé qù gǔ jīn lián。

注释

  1. 夏口:今湖北武汉武昌
  2. 鹦鹉洲:原在汉阳西南长江中(今已湮没)
  3. 源中丞:名不详,时任御史中丞
  4. 楚客:诗人自指(刘长卿曾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
  5. 吹角:军中号角声

译文

汀洲无浪也无烟,楚客相思更渺然。
汉口夕阳斜照渡江鸟,洞庭秋水远接天际线。
孤城背山传寒角,独戍临江泊夜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被贬古今怜。

背景

此诗作于大历八年(773年)秋,时刘长卿任鄂岳转运留后,巡视江夏(今武汉)时作。诗中借贾谊典故抒写自身迁谪之悲,是展现中唐贬官群体心态的七律代表作。

赏析

  1. 艺术特色:
  • 空间布局:由近(汀洲)及远(洞庭)再收回(孤城)
  • 声色交织:斜阳/秋水(视觉)与吹角(听觉)
  • 双线结构:明写贾谊,暗喻自身
  1. 思想内涵:
  • 三重空间:
    ①地理空间(两湖流域)
    ②历史空间(汉代贾谊)
    ③心理空间(迁客愁思)
  1. 语言特征:
  • 炼字精准:”斜””远””寒””独”的情感投射
  • 对仗工稳:中二联严整的时空对仗
  • 用典自然:贾谊事与眼前景的有机融合

评价

  1. 宋代《瀛奎律髓》:”此篇当置杜工部集中几不能辨”
  2. 明代胡应麟:”结联神接千载,气吞云梦”
  3. 清代方东树:”‘古今怜’三字,说尽迁谪文学本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