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í xī
泥谿
mǐ zhào líng bēn hè, dī biān niè jùn qí.
弭棹凌奔壑,低鞭蹑峻岐。
jiāng tāo chū àn xiǎn, fēng dèng rù yún wēi.
江涛出岸险,峰磴入云危。
liū jí chuán wén luàn, yán xié qí yǐng yí.
溜急船文乱,岩斜骑影移。
shuǐ yān lóng cuì zhǔ, shān zhào luò dān yá.
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
fēng shēng píng pǔ yè, lù qì zhú tán zhī.
风生蘋浦叶,露泣竹潭枝。
fàn shuǐ suī yún měi, láo gē shuí fù zhī.
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
王勃(650年-676年或684年),字子安,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通化(今万荣县)。 祖父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父亲唐朝官吏王福畤。 中国唐代文学家、 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详情介绍
⑴泥谿(xī):溪水名,又名龙溪水,一名龙门溪。谿,同“溪”。
⑵弭櫂(mǐ zhào):按住船桨。弭,按。凌:渡。奔壑(hè):涧峡中的急流。
⑶低鞭:低垂马鞭。蹑(niè)峻岐:攀登高山。峻岐,峻峭,指高山。这句是说由于山险峻,不敢扬鞭催马快行。
⑷峰磴(dèng):通往山顶的石阶。
⑸溜急:水流湍急。船文乱:船行水面所荡出的纹溜称船文,因水流湍急,故而纷乱不齐。文,同“纹”。
⑹骑影移:坐骑的影子随着山路的倾斜弯曲而不断变化。
⑺翠渚(zhǔ):草木葱绿的小岛。
⑻山照:山中的夕照。丹崖:被夕照映红的山崖。
⑼蘋(pín)浦:生长蘋草的水边。蘋,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亦称“大萍”“田字草”。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
⑽露泣:露珠滚动。泣,一作“泫”。竹潭枝:生长在深水岸边的竹枝。据《蜀水考》载,泥溪南流与竹溪水合,“环溪多竹”。
⑾泛水:坐船在水上漫游。
⑿劳歌:指劳动者所唱的民歌。后引申为劳生之歌。凡抒发政治失意,生活不得安定的怨愤的诗歌,都叫劳歌。这里即用此引申意义。
《泥谿》当作于王勃被逐出长安、南下入蜀之后,时间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前后,大约与《麻平晚行》作于同一时期。
这首诗刻画了泥谿山水雄奇艰险的景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遭遇寄予的深切同情。
诗人牵马登上高山的岔道,面对江涛、峰磴、船文、骑影、洲渚、蘋叶、露珠等,发出了“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的感慨。结句用对比的方式表现了劳动者的辛苦。诗人自愧的心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关心同情及为劳动人民的苦难鸣不平的思想也从这两句诗中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这里对劳动人民苦难的描写虽是停留在表面上,但在初唐初步繁荣的社会中,作者看到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的这一极不合理的现实,并用诗的形式把它如实地反映出来,恰恰证明了王勃的高明之处。这正是诗人眼睛向下、笔触伸向下层人民的典型范例。
此诗在艺术形式上还留有宫廷诗的痕迹。为了适应排律的要求,诗人对语序句法进行了调整,如第二联和第五联,就是重新安排了语序而符合排律的措辞标准。诗人还安排了一连串出色的描写对句,将水行的危险和陆行的危险相对。这些对句所表现的景象固然奇异、美丽,却不是出自对自然界的奇特景象及细节的观察,而是通过句法曲折而获得新鲜的感受,这正是宫廷诗的旧习。
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这首诗突出描绘了泥溪一带山水的雄险风貌。首二句“弭櫂”“低鞭”,刻画了急流峻岭畏慑行人的心态。接下四句,特别写出船出峡口与马行斜岩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以慨叹行旅之劳和不被人了解作结。这样,前面所写的山水险阻,都成了人生坎坷的衬托。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