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公院五咏·禅堂

柳宗元

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拼音

fā dì jié jīng máo,tuán tuán bào xū bái。
shān huā luò yōu hù,zhōng yǒu wàng jī kè。
shè yǒu běn fēi qǔ,zhào kōng bù dài xī。
wàn lài jù yuán shēng,yǎo rán xuān zhōng jì。
xīn jìng běn tóng rú,niǎo fēi wú yí jì。

注释

  1. 菁茆:茅草(禅堂建筑材料)
  2. 虚白:纯净空间(《庄子》”虚室生白”)
  3. 忘机客:禅修者(忘却世俗机心)
  4. 照空:观照空性(禅修方法)
  5. 窅然:深远宁静貌

译文

茅草结庐接地气,圆形建筑涵虚静。
山花飘落幽窗前,中有忘机修禅人。
涉有不为有所取,观空不待分析明。
万般声响皆缘起,喧闹深处本寂静。
心境本来无差别,如鸟飞过不留痕。

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是”巽公院五咏”组诗第三首。时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禅堂习禅,诗中融合庄禅思想,展现其”物我两忘”的修行体验。

赏析

  1. 艺术特色:
  • 空间经营:从建筑(菁茆)→环境(山花)→禅者(忘机客)的递进
  • 矛盾修辞:”喧中寂”的辩证表达
  • 意象经营:”鸟飞无迹”的顿悟意象
  1. 思想内涵:
  • 三重禅境:
    ①物质空间的简朴(茅屋)
    ②修行方法的超越(不取不析)
    ③终极境界的圆融(心境同如)
  1. 语言特征:
  • 炼字精准:”抱””照””窅”的空间感
  • 对仗工稳:颈联的义理对仗
  • 声韵流转:平仄相间的禅定节奏

评价

  1. 宋代《景德传灯录》:”说禅诗第一义,可入《语录》”
  2. 明代胡应麟:”『喧中寂』三字,道尽禅关三昧”
  3. 清代王士禛:”清绝处从王孟化出,更参活句”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