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拼音

wēi qiáo shǔ yōu jìng,liáo rào chuān shū lín。
bèng tuò fēn kǔ jié,qīng yún bào xū xīn。
fǔ kàn juān juān liú,yǎng líng xiāo xiāo yín。
cī chí xià yān rì,zhāo zhā míng shān qín。
liàng wú yào jīn yòng,qī xī yǒu yú yīn。

注释

  1. 苦竹:竹的一种(节间短而味苦)
  2. 迸箨:竹笋脱壳(箨:竹皮)
  3. 轻筠:新生竹的青皮
  4. 嘲哳:鸟鸣嘈杂声
  5. 要津:重要渡口(喻显要职位)

译文

高悬小桥连幽径,蜿蜒穿过疏落林。
新笋脱壳显苦节,嫩竹抱持虚空心。
俯看桥下涓涓水,仰听竹间萧萧音。
参差竹影遮落日,嘈杂山鸟啼黄昏。
虽非要津堪大用,却供栖息有余荫。

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是”巽公院五咏”组诗末篇。时柳宗元借苦竹桥意象,寄托其贬谪期间”虚心抱节”的士人品格,展现对佛教”无用之用”的领悟。

赏析

  1. 艺术特色:
  • 视角转换:俯(水流)→仰(竹吟)→平视(烟日)的空间经营
  • 拟人手法:竹之”苦节虚心”的人格化写照
  • 声画交响:水声、竹吟、鸟鸣的听觉层次
  1. 思想内涵:
  • 三重象征:
    ①苦竹的贬臣形象(苦节)
    ②桥的沟通意义(连接尘世与净土)
    ③”无用之用”的佛理(有余阴)
  1. 语言特征:
  • 炼字精准:”迸””抱””俯””仰”的立体动态
  • 对仗创新:视听对(俯瞰/仰聆)
  • 声韵流转:平仄相间的自然律动

评价

  1. 宋代《竹庄诗话》:”『虚心苦节』四字,写尽迁客心事”
  2. 明代钟惺:”结句得庄子《山木》篇遗意”
  3. 清代王士禛:”清绝处从王孟化出,更见孤怀”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