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三首·其三

张籍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拼音

fèng lín guān lǐ shuǐ dōng liú,
bái cǎo huáng yú liù shí qiū。
biān jiàng jiē chéng zhǔ ēn zé,
wú rén jiě dào qǔ liáng zhōu。

注释

  1. 凤林关:唐代西北重要关隘(今甘肃临夏西北)
  2. 白草黄榆:边塞典型植被,暗示荒凉
  3. 六十秋:六十年,指凉州陷落时间
  4. 恩泽:皇恩赏赐
  5. 取凉州:收复凉州(时被吐蕃占据)

译文

凤林关内河水依旧东流,白草黄榆见证六十载沦陷春秋。
边关将领都享受着朝廷厚禄,却无人真正谋划收复凉州。

背景

此诗作于贞元后期(约803年),时凉州已被吐蕃占据六十余年(自763年陷落)。张籍借乐府旧题,表达对朝廷边防不力的批评,是其边塞诗中最具批判性的一首。

赏析

  1. 艺术特色:
  • 今昔对比:永恒流水与短暂人事
  • 数字运用:”六十秋”强化历史沉重感
  • 结句直斥:打破传统边塞诗含蓄表达
  1. 思想内涵:
  • 对国土沦丧的痛心
  • 对边将苟安的批判
  • 对收复失地的呼吁
  1. 语言特点:
  • “皆承”与”无人”的强烈对比
  • “解道”暗讽将领无能
  • 结句”取凉州”掷地有声

评价

  1. 宋代计有功:”唐边塞诗至此,已变雄壮为沉痛”
  2. 明代王世贞:”二十八字史笔”
  3. 清代沈德潜:”结句如戟,直刺将心”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