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拼音
lǎo nóng jiā pín zài shān zhù,
gēng zhòng shān tián sān sì mǔ。
miáo shū shuì duō bù dé shí,
shū rù guān cāng huà wéi tǔ。
suì mù chú lí bàng kōng shì,
hū ér dēng shān shōu xiàng shí。
xī jiāng gǔ kè zhū bǎi hú,
chuán zhōng yǎng quǎn cháng shí ròu。
注释
- 野老:山野老农
- 山田:贫瘠的山地
- 输入:缴纳(赋税)
- 橡实:橡树的果实(贫民代食品)
- 西江:长江中下游
- 斛(hú):古代计量单位(十斗为一斛)
译文
贫穷老农住在深山里,耕种着三四亩薄田。
庄稼稀疏税赋重,自家无粮可吃,缴入官仓的粮食却堆积腐烂。
年底屋里只剩锄犁相伴,叫儿子上山捡橡果充饥。
看那西江富商的船上,珍珠满舱,养的狗都常年吃肉。
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年间(806-820年),是张籍新乐府诗代表作。诗人通过山农与商贾的对比,揭露中唐时期”重商轻农”政策带来的社会不公。
赏析
- 艺术特色:
- 对比强烈:老农”不得食”与官粮”化为土”
- 细节真实:”收橡实”反映民间疾苦
- 结尾点睛:商贾奢靡与农民困苦的强烈反差
- 思想内涵:
- 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 对赋税制度的尖锐批判
- 对社会贫富分化的愤怒控诉
- 语言特点:
- 数字运用:”三四亩”突出耕地稀少
- 动词精准:”呼””收”体现生存挣扎
- 结句白描:不加评论而批判自现
评价
- 宋代《唐诗纪事》:”仁人之言,其利薄哉”
- 明代胡震亨:”『化为土』三字,字字血泪”
- 清代沈德潜:”乐府遗响,白傅(白居易)先声”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