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拼音
xún cháng bǎi zhǒng huā qí fā,piān zhāi lí huā yǔ bái rén。
jīn rì jiāng tóu liǎng sān shù,kě lián hé yè dù cán chūn。
注释
- 白人:指亡妻韦丛(唐代称未施脂粉为”白妆”)
- 和叶:花叶相伴(《诗经》”有杕之杜,其叶菁菁”)
- 残春:暮春时节(《楚辞》”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译文
春天里百花盛开时,偏偏折下梨花,送给那白衣人。
如今江边只剩两三株梨树,可怜它带着叶子,独自熬过这残春。
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暮春:
- 元稹在江陵见梨花忆亡妻
- 韦丛生前爱梨花的真实写照
- 组诗终章的总结性抒怀
赏析
- 艺术特色:
- 今昔对比:从”百种花”到”两三树”的强烈反差
- 色彩象征:梨花之白与亡妻”白人”的意象叠加
- 细节聚焦:锁定”和叶度残春”的终极画面
- 思想内涵:
- 展现”物是人非”的终极孤独
- 表达”生死与共”的情感誓言
- 反映中唐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 语言突破:
- “偏摘”的个性化选择
- “度残春”的生命共情
- 二十八字完成今昔轮回
评价
- 宋代范晞文《对床夜语》:”元相悼亡,至此篇而境界全出”
- 明代钟惺《唐诗归》:”‘和叶度残春’五字,说尽人间至痛”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结句较’曾经沧海’更觉不堪”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