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拼音
qián bú jiàn gǔ rén,hòu bú jiàn lái zhě。
niàn tiān dì zhī yōu yōu,dú chuàng rán ér tì xià。
注释
- 幽州台:即蓟北楼(今北京大兴)
- 古人:指燕昭王等明君(《史记》载燕昭王筑黄金台)
- 来者:后世贤君(《论语》”后生可畏”)
- 悠悠:长久辽阔(《诗经》”悠悠苍天”)
- 怆然:悲伤貌(《楚辞》”怆怳懭悢”)
译文
向前望不见明君古人,向后看不见贤主来者。
感念天地永恒辽阔,独自悲怆泪落衣襟。
背景
此诗作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 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契丹
- 进谏不被采纳反遭贬斥
- 登蓟北楼感燕昭王招贤事
- 反映初唐文人政治苦闷
赏析
- 艺术特色:
- 时空压缩:俯仰古今的宏大视角
- 意象组合:天地/古人/来者的多维对照
- 情感爆发:由”念”到”涕”的情绪递进
- 思想内涵:
- 表达怀才不遇的悲愤
- 展现知识分子的历史孤独
- 体现”士不遇”的永恒主题
- 语言成就:
- “不见”的决绝感
- “悠悠”的苍茫感
- “独”字的孤绝感
评价
- 明代杨慎:”二十二字中,有万里之势”(《升庵诗话》)
- 清代沈德潜:”予每于登高时,辄忆此诗”(《唐诗别裁》)
- 王国维:”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词话》)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