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拼音
cāng cāng dīng líng sāi,jīn gǔ miǎn huāng tú。
tíng hòu hé cuī wù,bào gǔ wú quán qū。
huáng shā mù nán qǐ,bái rì yǐn xī yú。
hàn jiǎ sān shí wàn,céng yǐ shì xiōng nú。
dàn jiàn shā chǎng sǐ,shuí lián sài shàng gū。
注释
- 丁零塞:汉代北方边塞(《汉书》”丁零盗边”)
- 亭堠:边防哨所(《后汉书》”筑亭堠”)
- 暴骨:暴露的尸骨(《左传》”暴骨以逞”)
- 汉甲:汉朝军队(《史记》”汉使三将军屯边”)
- 塞上孤:戍边将士的遗孤(《汉书》”士卒遗孤”)
译文
灰蒙蒙的丁零塞,从古到今都是荒凉路。
哨所孤零零立着,满地尸骨没一具完整。
黄沙从南边卷来,太阳躲到西山后。
汉朝三十万大军,曾经在这里打匈奴。
只见战士战死沙场,谁去可怜那些孤儿寡妇?
背景
此诗作于垂拱二年(686年):
- 陈子昂随军北征同罗、仆固时作
- 反映武则天时期频繁边战
- 延续汉乐府”反战”主题
- 与《感遇·朔风吹海树》构成边塞组诗
赏析
- 艺术特色:
- 时空交错:古今战场景象叠加
- 意象对比:黄沙(动)与白骨(静)
- 数字运用:”三十万”强化震撼效果
- 思想内涵:
- 反对穷兵黩武的政策
- 同情戍边将士的苦难
- 揭示战争的残酷本质
- 语言成就:
- “缅荒途”的历史纵深感
- “摧兀”的孤绝感
- “谁怜”的诘问力量
评价
- 明代胡应麟:”唐边塞诗之祖”(《诗薮》)
- 清代沈德潜:”末句发问,力透纸背”(《唐诗别裁》)
- 近代闻一多:”初唐最沉痛的战争反思”(《唐诗杂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