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拼音
wáng dào yǐ lún mèi,zhàn guó jìng tān bīng。
lè shēng hé gǎn jī,zhàng yì xià qí chéng。
xióng tú jìng zhōng yāo,yí tàn jì ā héng。
注释
- 乐生:战国名将乐毅(《史记·乐毅列传》)
- 阿衡:商代贤相伊尹(《尚书》”阿衡”)
- 沦昧:衰败湮没(《汉书》”王道沦昧”)
- 中夭:中途失败(《左传》”中道而夭”)
- 齐城:指齐国七十余城(乐毅曾攻占)
译文
王道衰微世道暗,战国纷争贪刀兵。
乐毅感念燕王恩,仗义攻下齐国城。
宏伟蓝图终夭折,空留叹息寄伊尹。
背景
- 创作时间:696年(随武攸宜北征时)
- 历史背景:
- 借乐毅故事讽谏军事策略
- 反对冒进主张稳守
- 个人境遇:
- 军事建议不被采纳
- 预见到征讨契丹可能失败
赏析
- 艺术特色:
- 历史剪裁:浓缩乐毅一生
- 用典精当:阿衡暗指贤相
- 结构紧凑:背景-功业-结局
- 思想内涵:
- 主张仁义之师
- 反对穷兵黩武
- 表达”王道”理想
- 语言成就:
- “沦昧”的厚重感
- “感激”的精准性
- “中夭”的悲剧性
评价
- 明代唐汝询:”‘寄阿衡’三字,见子昂王佐之志”(《唐诗解》)
- 清代王夫之:”乐毅篇最见子昂史识”(《唐诗评选》)
- 近代陈寅恪:”初唐最具战略眼光的诗作”(《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