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妓二首 其一

王勃

tóng què jì èr shǒu
铜雀妓二首

jīn fèng lín tóng què, zhāng hé wàng yè chéng.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jūn wáng wú chǔ suǒ, tái xiè ruò píng shēng.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wǔ xí fēn hé jiù, gē liáng yǎn wèi qīng.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xī líng sōng jiǎ lěng, shuí jiàn qǐ luó qíng.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作者

王勃(650年-676年或684年),字子安,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通化(今万荣县)。 祖父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父亲唐朝官吏王福畤。 中国唐代文学家、 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详情介绍

1.铜雀妓:原指曹操的歌舞伎,后成为古乐府曲调名,也叫《铜雀台》。铜雀,原名榭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建造,台上有铜铸大雀。据《邺都故事》记载,曹操命其子将其葬在邺之西岗,妾妓都住在铜雀台上,早晚设酒食祭奠,每月初一、十五在灵帐前奏乐祭礼,诸子也经常登台瞻望西陵墓田。
2.金凤:台榭名,疑为“金虎台”之误。
3.漳河:浊漳河,在当时河北道相州邺城北面。
4.君王:指曹操,曹操曾受封魏王,死后追为武帝。
5.台榭:土高者为台,有木者为榭。平生:往常。
6.何就:能成什么事?也就是有什么用处的意思。
7.歌梁:《列子》有这样一段记载:古歌女韩娥到了齐国雍门,以卖唱混饭吃。后来她离开了雍门,可是人们感觉到她的歌声还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歌梁”出于这一故事。这里实指舞庭。俨(yǎn)然:庄严的样子。
8.西陵:指曹操的墓地。松槚(jiǎ):松树与槚树,这两种树常栽植于墓前。
9.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代指铜雀妓。

《铜雀妓》诗,多是凭吊怀古或咏史之作。作者曾由洛阳去冀州游玩,途径铜雀台,见陈迹而顿生盛衰之感,于是创作了《铜雀妓二首》。

赏析

王勃的《铜雀妓二首》是“裁乐府以入律”的。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在其中,诗人对终身被幽禁于深宫的歌妓的不幸生活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情思愁苦,格调沉郁。
第一首诗看似写铜雀台,实际上是写生活在铜雀台的人们,写威武一时的魏武帝,写曾经在魏武帝面前笙歌艳舞的歌妓们。前四句先是交待铜雀台的地理位置,气势壮阔;接着用人与物构成鲜明对比,流露出深沉的人世沧桑的感慨。颈联用物与物作对比,“舞席”已不复存在,曾经舞影翩翩、轻歌阵阵的场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有房梁——过去场面的见证物还没有倾塌。上一句描写昔日的繁华场面,下一句叙述眼前的凄清冷景,有人去楼空、转瞬即逝之感。最后引发深深的感叹,感叹生活在深宫歌妓的悲惨命运,她们才是最令人同情的。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分别构成对比,人与物对比,物与物对比,在回忆过去繁盛与热闹之中展现眼前的衰败与冷寂,艺术效果非常明显。

清·屈复《唐诗成法》:上“金凤”、“铜雀”、“漳河”、“邺城”写得如君王仍在,忽接以“无处所”二句,如梦方醒。“西陵松槚”添一“冷”字,正与“金凤”二句对照。“谁见绮罗情”再问一句,孟德有知亦应失笑也。
清·谭宗《近体秋阳》:语简而尽,意浅而至。故曰:言莫奇口头,理莫窅于见前。不独诗,然而诗为甚(“台榭”句下)。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先生曰:初日君臣,惟沿粉黛,百篇一色,蜡味索然,及乎“四杰”开津,渐流情节矣。各取对起,已紧凑,三、四最浑,神韵绝尘,结亦稳静,惟第五稍为生晦,未振齐梁。二、三、四淡雅,而情自黯然。结总缴仍顾“无处所”字绪。李白由曰:五句固似生晦,然意承三句,六句承四句说,故亦未足为嫌。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