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ū yè zhǎng
秋夜长
qiū yè zhǎng, shū wèi yāng, yuè míng bái lù chéng qīng guāng, céng chéng qǐ gé yáo xiāng wàng.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yáo xiāng wàng, chuān wú liáng, běi fēng shòu jié nán yàn xiáng, chóng lán wěi zhì shí jú fāng.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míng huán yè lǚ chū cháng láng, wèi jūn qiū yè dǎo yī shang.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xiān luó duì fèng huáng, dān qǐ shuāng yuān yāng, diào zhēn luàn chǔ sī zì shāng.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sī zì shāng, zhēng fū wàn lǐ shù tā xiāng.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
hè guān yīn xìn duàn, lóng mén dào lù cháng.
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jūn zài tiān yī fāng, hán yī tú zì xiāng.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王勃(650年-676年或684年),字子安,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通化(今万荣县)。 祖父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父亲唐朝官吏王福畤。 中国唐代文学家、 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详情介绍
⑴秋夜长:乐府杂曲旧题,诗题取自曹丕《杂诗》:“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⑵未央:没有到尽头。
⑶白露:秋天的露水。澄:清澈、明净。
⑷层城:神话中指昆仑最高处。张衡《思玄赋》:“登阆风之层城兮。”此借指高大城楼。绮阁:雕画美丽的楼阁。
⑸川无梁:河上没有桥。比喻所念之人无法相见。
⑹受节:季节交替。
⑺崇兰委质:丛兰为节而死。崇兰,丛兰,丛生的兰草。委质,本指献身为臣的礼节。这里指花落。时菊:应时开放的菊花。
⑻鸣环:指身上佩戴的环佩相互碰撞发出声响。曳履:拖着鞋子。履,一作“佩”。
⑼捣:捶,击打。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过。
⑽纤罗:薄而透气的丝织品。对:成双。
⑾丹绮:红色而有花纹的丝织品。
⑿调砧:把布帛均匀放置砧石上。砧,古代捣衣用的砧石。乱杵:因心思不宁故捣衣时动作显得纷乱。
⒀征夫:当兵出征在外的男子。
⒁鹤关:隐指辽东边关,即征高丽之前线。暗用《搜神后记》丁令威化鹤归辽东事。
⒂龙门:今山西河津,王勃家乡。此指思妇所居。
⒃寒衣:冬天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此诗约作于诗人早年应举入仕之前。诗人于麟德元年(664)十五岁时曾上书右相刘祥道,极论出兵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灾难,诗或当作于其时。在诗人的记忆里,唐王朝一直处在战争之中,连年对外征伐。诗人反扩张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他巧妙地把这种思想融入诗文作品中,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秋夜长》是诗人作品中反映现实的佳作之一。
这首诗表现的是征夫思妇这一传统的主题。诗中把对深秋景物的描写和思妇对征夫的思念融为一体,造成了浓重的清冷悲凉的气氛,从而把思妇的心情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全诗可以分为两部分,“秋夜长”至“调砧乱杵思自伤”为前半部分,描写了女主人公为自己远戍边疆的丈夫赶制寒衣的情景,将她的愁思表现得凄恻动人。她在凄清的秋夜里辗转难眠,于是起身看着明月下的“层楼绮阁”,想去丈夫身边,可惜的是“川无梁”,南飞的大雁、凋零的兰草以及盛开的菊花都引发了她更深的思念。想到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临,她环佩叮当、拖着鞋子去为丈夫准备寒衣。可她沉浸在无限思念与伤感之中,无心劳作,只是胡乱地“调砧乱杵”,无节奏地随意捶打着。
“思自伤”至末尾为后半部分,“思自伤,征夫万里成他乡”二句承上启下,正式点出女主人公愁思的源头。接下来,诗人没有进一步渲染她的忧思,而是用“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四句戛然收尾,那绵绵的愁思,尤其是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的凄苦,让读者感同身受,起到言有余而意无穷的效果。这四句既包含对恋人分离的无限同情,又隐含对统治者穷兵赎武的抨击与抗争。
诗中对人物有极细腻的心理描写,寓情于物,运用了夸张和比兴的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烦乱、悲哀、怨恨、缠绵悱恻等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擅长吸取《诗经》、汉乐府的精髓,此诗有民歌风味,但表达感情更为细腻。在“上官体”统治诗坛的时代,诗人能创作出如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实属不易,让那些痴迷写艳诗、宫廷诗的文人望尘莫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气格嶒崚。“北风受节雁南翔”语最古雅。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怀远自伤之词,乃托闺妇之情,以写其意。前半感秋夜景物以起思,后半缘秋夜情绪以致慨。通章以“为君秋夜捣衣裳”作主,承上接下,连横转折,莫不新奇合响,直令齐、梁短舌,陈、隋搁笔。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