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shèng zhì cóng péng lái xiàng xīng qìng gé dào zhōng liú chūn yǔ zhōng chūn wàng zhī zuò yìng zhì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wèi shuǐ zì yíng qín sāi qū, huáng shān jiù rào hàn gōng xié.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luán yú jiǒng chū qiān mén liǔ, gé dào huí kàn shàng yuàn huā.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yún lǐ dì chéng shuāng fèng quē, yǔ zhōng chūn shù wàn rén jiā.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wèi chéng yáng qì xíng shí lìng, bú shì chén yóu wán wù huá.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详情介绍
- 1.圣制:皇帝写的诗;蓬莱:宫名,谓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以旧宅改建;唐代宫城位于长安东北,而大明宫又位于宫城东北。兴庆宫在宫城东南角。阁道:谓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园的复道。应制:指应皇帝之命而作。
- 2.渭水:即渭河,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中部。
- 3.秦塞:谓长安城郊,古为秦地。塞:一作“甸”。这一带古时本为秦地。
- 4.黄山:黄麓山,在今陕西兴平县北。
- 5.汉宫:也指唐宫。
- 6.銮舆(luán yú) :皇帝的乘舆。
- 7.迥出:远出。
- 8.千门:指宫内的重重门户。此句意谓銮舆穿过垂柳夹道的重重宫门而出。
- 9.上苑:泛指皇家的园林。
- 10.双凤阙:指大明宫含元殿前东西两侧的翔鸾、栖凤二阙。阙:宫门前的望楼。
- 11.阳气:指春气。
- 12.行时令:谓行迎春之礼。
- 13.宸(chén)游:指皇帝出游。宸:北辰所居,借指皇帝居处,后又引伸为帝王的代称。
- 14.物华:美好的景物。后两句意谓,皇帝本为乘此顺应时令,随阳气而宣导万物,并非只为赏玩美景。
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从大明宫经兴庆宫,一直到城东南的风景区曲江,筑阁道相通。帝王后妃,可由阁道直达曲江。王维的这首七律,就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诗一开头就写出由阁道中向西北跳望所见的景象。首句写渭水曲折地流经秦地,次句指渭水边的黄山,盘旋在汉代黄山宫脚下。渭水、黄山和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出现,不仅显得开阔,而且因为有“秦”、“汉”这样的词语,还增强了时空感。诗人驰骋笔力,描绘出这样广阔的大背景之后,才回笔写春望中的人:“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因为阁道架设在空中,所以阁道上的皇帝车驾,也就高出了宫门柳树之上。诗人是回看宫苑和长安。这里用一个“花”字渲杂繁盛气氛,“花”和“柳”又点出了春天。“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这两句仍然是回看中的景象。经过三四两句回旋,到这里再出现,就更给人一种高峰突起的感觉。云雾低回缭绕,盘亘在广阔的长安城上,云翠中托出一对高耸的凤阙,像要凌空飞起;在茫茫的春雨中,万家攒聚,无数株春树,在雨水的沐浴中,更加显得生机勃发。这是一幅带着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由于云遮雾绕,其他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模糊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雨,满城在由雨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相互映衬,更显出帝城的阔大、壮观和昌盛。这两句不仅把诗题的“雨中春望”写足了,也表明了这个春天风调雨顺,为过渡到下文作了铺垫。“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古代按季节规定关于农事的政令叫时令。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本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并非为了赏玩景物。这是一种所谓寓规于颂,把皇帝的春游,夸饰成顺天道之举。
古代应制诗,大多是歌功颂德之词。王维这首诗也不例外,但诗歌的艺术性很高,王维善于抓住眼前的实际景物进行渲染。比如用春天作为背景,让帝城自然地染上一层春色;用雨中云雾缭绕来表现氤氲祥瑞的气氛,这些都显得真切而自然。这是因为王维兼有诗人和画家之长,在选取、再现帝城长安景物的时候,构图上既显得阔大美好,又足以传达处于兴盛时期帝都长安的风貌。
《王孟诗评》:顾云:此篇状物题景。春容典重,用字深厚,不见工力,结归之正,足见襟度。
《批点唐音》:盛唐用字只如此,不类小家。
《唐诗广选》:摩诘诗中有画,即此亦是。田子秇曰:王维《早朝》云:“方朔金门侍,班姬玉辇迎。仍闻遗方土,东海访蓬瀛。”分明以声色神仙讥之,非体也。必如此首结句,方得应制之体。
《唐诗直解》:前六句就眼前光景拈出,意致有余,结归雅正,更有回护。
《批选唐诗》:藻丽铿锵。
《唐诗镜》:前四语布景略尽,五六着色点染,一一俱工。佳在写题流动。分外神色自饶。摩诘七律与杜少陵争驰。杜好虚摹,吞吐含情,神行象外;王用实写,神色冥会,意妙言先,二者谁可轩轾?
《唐诗归》:钟云:幽鲜(“雨中春树”句下)。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应制大都谀词,独此有箴规意。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起得完整,联多神采,结有回护,雅诗正礼。周珽曰:宏丽之中,更饶贵重。
《唐风定》:壮丽高奇,钧天之奏,非人间有。
《唐诗评选》:人工备绝,更千万人不可废,若“九天阊阖”。“万国衣冠”,直差排语耳。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看他一二先写渭水自萦,黄山旧绕,即三四之銮舆看花,阁道留辔,宛然便在无数山围水抱之中间也。先生为画家鼻祖,其点笔吮墨,布置远近,居然欲与造化参伍。只如此一解四句,便是其惨淡经营之至妙至妙也。后解四句承上“花”字言,不知者以为为花也,其知者以为不为花也。夫阁道回看,正回看双凤阙耳,正回看万人家耳。“双凤阙”,言上畏天眷;“万人家”,言下恤民岩。若“云里帝城”、“雨中春树”八字,只是衬色也。
《删订唐诗解》:所谓浓纤得中者也。微欠圣制意。
《唐诗摘钞》:风格秀整,气象清明。一脱初唐板滞之习。盛唐何尝不应制?应制诗何尝不妙?初唐逊此者,正是才情不能运其气格耳。后人厌其弊,并欲举气格而废之,谬矣!一二不出题,三四方出,此变化之妙。出题处带写景,此衬贴之妙。前后二联俱阁道中所见之景,而以三四横插于中,此错综之妙。
《此木轩论诗汇编》:字字冠冕,字字轻隽,此应制中第一乘也。真“诗天子”也,伏倒李、杜矣。
《唐诗成法》:五承一二,六承三四,七八奉和圣制,兼为洗发。“为乘”、“不是”,正从“自萦”、“旧绕”应来,连环钩锁,用意深曲。
《而庵说唐诗》:右丞诗都从大处发意,此作有大体裁,所以笔如游龙,极其自在,得大宽转也。
《历代诗法》:题无剩意。句中用“雨中春”二字,写“望”字入神,只添得四字成句也。诗家每设渲染,时不知白描之为上,思过半矣。
《唐诗观澜集》:端庄流丽,无字不妙。
《唐诗别裁》:结意寓规于颂,臣子立言,方为得体。应制诗应以此篇为第一。
《茧斋诗谈》:一二从外景写“望”字,三四阁道中写“望”字,五六方切雨中望,末又回护作结,章法密致之极。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一结得赞颂体,得规讽体,将通篇粉墨俱化作万顷烟波,此所谓“画中有诗”者非耶?
《网师园唐诗笺》:诗传阐意(“云里帝城”句下)。颂不忘规(末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五六美丽秀溢,不愧名句。
《唐诗选胜直解》:八句整炼精工,应制之尽美者。
《唐贤清雅集》:壮丽有逸气,应制绝作。
《昭昧詹言》:起二句,先以山川将长安宫阙大势定其方位,此亦擒题之命脉法也。譬如画大轴画,先界轮廓,又如弈棋,先布势子,以后乃好依其间架而次第为之。三四贴题中“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五六贴“春望”,贴“雨中”。收“奉和应制”字。通篇只一,还题完密,而兴象高华,称台阁体。
《唐七律隽》:二句是一幅禁城春雨宫殿图,此小家手笔所能梦见耶。(“云里帝城”句下)
《筱园诗话》:“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秀健而欠雄厚,又逊一格矣。
《唐贤三昧集笺注》:颔联入画,然却是盛唐人语。故妙。
《唐宋诗举要》:吴曰:大句笼罩,气象万千(“雨中春树”句下),方曰:兴象高华。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